查古籍
食管癌早中期患者,應(yīng)爭取手術(shù)治療;對中、晚期患者,放射治療也是一種重要手段。對不適宜手術(shù)和放療的晚期患者,體質(zhì)又差或年邁體弱而不能耐受上述兩種療法的,均應(yīng)以中醫(yī)中藥治療。中醫(yī)辨證可根據(jù)下列五型論治。
1.肝氣郁滯
主證:時有咽部不適,噯氣不舒,胸脅苦悶,頭痛目眩,舌質(zhì)暗紅、苔薄黃,脈細弦。
治法:疏肝理氣,佐以散結(jié)。
選方: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藥物:當歸10g、柴胡10g、白芍15g、白術(shù)10g、茯苓10g、郁金10g、紫河車10g、夏枯草30g。
加減:胸脅脹痛者加全瓜蔞、薤白、蒲黃;口苦、咽干、頭痛者加龍膽草、白花蛇舌草、黃芩;嘔吐噯氣者加旋復(fù)花、代赭石、姜半夏。
2.熱毒傷陰
主證:口干咽燥,吞咽梗澀、胸背灼痛、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少津、苔薄黃或光剝,脈弦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清熱,解毒祛邪。
選方: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北沙參30g、麥冬10g、生地10g、花粉10g、石斛10g、山豆根12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30g。
加減:低燒煩躁者加知母、黃柏、龜版、鱉甲;大便秘結(jié)者加生大黃、枳實、玄明粉。
3.氣滯血瘀
主證:吞咽困難,胸背刺痛,甚則飲水難下,食后即吐,大便燥結(jié),小便黃赤,形體消瘦,肌膚甲錯,舌質(zhì)暗紅少津或有瘀斑瘀點,苔微黃,脈細澀或細滑。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解毒。
選方:桃紅飲(《類證治裁》)加減。
藥物:桃仁10g、紅花10g、赤芍30g、威靈仙10g、莪術(shù)10g、郁金10g、蒲公英30g、苦參15g。
加減:胸痛難忍者加瓜蔞、乳香、沒藥、延胡;氣逆呃逆者加丁香、柿蒂。
4.脾虛痰濕
主證:吞咽困難,痰涎壅盛,胸脅脹滿,濁氣上逆,時有嘔惡,消瘦無力,舌體胖大,周邊齒印,舌質(zhì)暗紅,苔白膩或灰膩,脈象濡細或滑。
治法:健脾祛濕,化痰解毒。
選方:六君子湯(《醫(yī)學(xué)正傳》)合旋復(fù)代赭石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黨參30g、白術(shù)15g、茯苓10g、姜半夏10g、化橘紅10g、生薏仁30g、旋復(fù)花10g、代赭石30g、白花蛇舌草30g、石見穿30g。
加減:嘔吐痰涎者加陳皮、膽南星、竹茹;納呆肢腫者加藿香、厚樸、茅根。
5.氣血兩虛
主證:形體羸瘦,面色?白,形寒肢冷。梗阻嚴重,飲水難下,肢倦乏力,心悸氣短,而面浮腫,舌質(zhì)淡白,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補血,佐以散結(jié)。
選方:八珍湯(《正體類要》)加減。
藥物:黨參30g、白術(shù)10g、黃芪30g、茯苓10g、當歸10g、熟地10g、雞血藤30g、紫河車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30g。
加減:肢冷腳腫者加桂枝,制附子;滴水不入者加開關(guān)散或通道散等。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nèi)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jīng)、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chǎn)地、效用等 。
學(xué)術(shù)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食管癌早中期患者,應(yīng)爭取手術(shù)治療;對中、晚期患者,放射治療也是一種重要手段。對不適宜手術(shù)和放療的晚期患者,體質(zhì)又差或年邁體弱而不能耐受上述兩種療法的,均應(yīng)以中醫(yī)中藥治療。中醫(yī)辨證可根據(jù)下列五型論治。
1.肝氣郁滯
主證:時有咽部不適,噯氣不舒,胸脅苦悶,頭痛目眩,舌質(zhì)暗紅、苔薄黃,脈細弦。
治法:疏肝理氣,佐以散結(jié)。
選方: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藥物:當歸10g、柴胡10g、白芍15g、白術(shù)10g、茯苓10g、郁金10g、紫河車10g、夏枯草30g。
加減:胸脅脹痛者加全瓜蔞、薤白、蒲黃;口苦、咽干、頭痛者加龍膽草、白花蛇舌草、黃芩;嘔吐噯氣者加旋復(fù)花、代赭石、姜半夏。
2.熱毒傷陰
主證:口干咽燥,吞咽梗澀、胸背灼痛、五心煩熱或潮熱盜汗,大便干結(jié),小便短赤,舌紅少津、苔薄黃或光剝,脈弦細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清熱,解毒祛邪。
選方: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
藥物:北沙參30g、麥冬10g、生地10g、花粉10g、石斛10g、山豆根12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30g。
加減:低燒煩躁者加知母、黃柏、龜版、鱉甲;大便秘結(jié)者加生大黃、枳實、玄明粉。
3.氣滯血瘀
主證:吞咽困難,胸背刺痛,甚則飲水難下,食后即吐,大便燥結(jié),小便黃赤,形體消瘦,肌膚甲錯,舌質(zhì)暗紅少津或有瘀斑瘀點,苔微黃,脈細澀或細滑。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解毒。
選方:桃紅飲(《類證治裁》)加減。
藥物:桃仁10g、紅花10g、赤芍30g、威靈仙10g、莪術(shù)10g、郁金10g、蒲公英30g、苦參15g。
加減:胸痛難忍者加瓜蔞、乳香、沒藥、延胡;氣逆呃逆者加丁香、柿蒂。
4.脾虛痰濕
主證:吞咽困難,痰涎壅盛,胸脅脹滿,濁氣上逆,時有嘔惡,消瘦無力,舌體胖大,周邊齒印,舌質(zhì)暗紅,苔白膩或灰膩,脈象濡細或滑。
治法:健脾祛濕,化痰解毒。
選方:六君子湯(《醫(yī)學(xué)正傳》)合旋復(fù)代赭石湯(《傷寒論》)加減。
藥物:黨參30g、白術(shù)15g、茯苓10g、姜半夏10g、化橘紅10g、生薏仁30g、旋復(fù)花10g、代赭石30g、白花蛇舌草30g、石見穿30g。
加減:嘔吐痰涎者加陳皮、膽南星、竹茹;納呆肢腫者加藿香、厚樸、茅根。
5.氣血兩虛
主證:形體羸瘦,面色?白,形寒肢冷。梗阻嚴重,飲水難下,肢倦乏力,心悸氣短,而面浮腫,舌質(zhì)淡白,脈細無力。
治法:益氣補血,佐以散結(jié)。
選方:八珍湯(《正體類要》)加減。
藥物:黨參30g、白術(shù)10g、黃芪30g、茯苓10g、當歸10g、熟地10g、雞血藤30g、紫河車3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蓮30g。
加減:肢冷腳腫者加桂枝,制附子;滴水不入者加開關(guān)散或通道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