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張卿子傷寒論》 附子湯方第八十八

    作者: 張卿子

    附子(二枚去皮味辛熱)茯苓(三兩味甘平)人參(二兩味甘溫)白術(shù)(四兩味甘溫)芍藥(三兩味酸平)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緩之。茯苓人參白術(shù)之甘。以補陽。酸以收之。

    芍藥之酸。以扶陰。所以然者。偏陰偏陽則為病?;鹩麑?。水當(dāng)平之。不欲偏勝也。

    王宇泰云。背惡寒者。陰寒氣盛。此條是也。又或陽氣內(nèi)陷。有背微惡寒者。經(jīng)所謂傷寒無大熱??谠锟?。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也。一為陰寒氣盛。

    一為陽氣內(nèi)陷。當(dāng)于口中潤燥辨之。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腎水而主骨節(jié)。身體疼痛。肢冷。脈沉者。寒成于陰也。身疼。骨痛。若脈浮。

    手足熱。則可發(fā)汗。此手足寒。脈沉。故當(dāng)與附子湯溫經(jīng)。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陽病。下利便膿血者。脅熱也。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下焦不約而里寒也。與桃花湯。固下散寒。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