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味甘溫)干姜(一兩味辛熱)粳米(一升味甘平)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澀可去脫。赤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jié)M。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別也。
下利不止。便膿血者。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與桃花湯。固腸止利也。
吳氏云。凡下血。便膿血。有陰陽冷熱之不同。古人云。見血無寒。又言血得熱而行。此大概之言也。
略曰。陽證內(nèi)熱。則溢出鮮血。陰證內(nèi)寒。則下紫黑如豚肝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下焦血氣留聚。腐化則為膿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氣。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則陰寒氣甚。煩躁欲死者。陽氣內(nèi)爭。與吳茱萸湯。助陽散寒。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別者。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邪自陽經(jīng)傳于少陰。陰虛。客熱下利。咽痛胸滿心煩也。與豬膚湯。調(diào)陰散熱。
《普濟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本草綱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味甘溫)干姜(一兩味辛熱)粳米(一升味甘平)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澀可去脫。赤石脂之澀。以固腸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補正氣。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jié)M。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二三日以至四五日。寒邪入里深也。腹痛者。里寒也。小便不利者。水谷不別也。
下利不止。便膿血者。腸胃虛弱。下焦不固也。與桃花湯。固腸止利也。
吳氏云。凡下血。便膿血。有陰陽冷熱之不同。古人云。見血無寒。又言血得熱而行。此大概之言也。
略曰。陽證內(nèi)熱。則溢出鮮血。陰證內(nèi)寒。則下紫黑如豚肝也。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可刺。
下焦血氣留聚。腐化則為膿血。刺之以利下焦。宣通血氣。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吐利手足厥冷。則陰寒氣甚。煩躁欲死者。陽氣內(nèi)爭。與吳茱萸湯。助陽散寒。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其支別者。從肺出絡(luò)心。注胸中。邪自陽經(jīng)傳于少陰。陰虛。客熱下利。咽痛胸滿心煩也。與豬膚湯。調(diào)陰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