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祁宏源,清代醫(yī)家。浙江山陰縣人。其祖祁坤為太醫(yī)院判,精于外科。宏源家學淵源,亦精于外科醫(yī)理,奉敕與吳謙同修《醫(yī)宗金鑒》,其中之《外科心法》多為其家之經(jīng)驗,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修訂而成。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血液中脂肪積存,發(fā)生高血壓使動脈失去了一定的柔軟度,又硬又脆,容易破裂的癥狀。如大動脈硬化,身體激烈運動時呼吸困難,心跳急促,而自覺不到;腹部動脈硬化,可見消化不良,食后腹痛,腹部腫脹,血壓上升,或有慢性腹痛,小腿、腳、腳后跟疼痛,如覺麻木、四肢無力等。中醫(yī)見于“心悸”、“眩暈”等。其病因與高血脂,糖尿病、痛風、肥胖及飲食過多脂肪、精神緊張、吸煙過多等有關(guān)。
此病如不積極防治,易致冠心病、心肌栓塞、腦血管栓塞、高血壓等。
(一)起居調(diào)養(yǎng)法
(1)注意勞逸結(jié)合,生活有規(guī)律。
(2)避免情緒急躁,保持心情愉快。
(二)藥物調(diào)養(yǎng)法
1.常用驗方
生首烏、菊花、熟地、麥冬、夜交藤、沙參、玄參、合歡皮各15克,白芍、雞冠花各10克,每天1劑,分2次服。
2.中成藥
首烏片,每次5片,每天3次;血脂寧,每次1丸,每日3次。
(三)飲食調(diào)養(yǎng)法
戒煙酒,避免食用過多的動物脂肪和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肥肉、肝、腦、腎等和骨髓、蛋黃、豬油、奶油、花生油等,少吃糖及含糖食物,勿飲茶過多。進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吃植物油,多食香菇、大蒜、蜂蜜、豆制品和醋等。
(1)每天喝醋少許。
(2)花生米500克,醋適量。花生米(不去皮)浸醋,7天以上(時間越長越好),每日攪動1次,每晚臨睡前嚼食花生米3~5粒,一般連服7天為宜。
(四)體育調(diào)養(yǎng)法
加強運動,每天早晚可慢跑或散步15~30分鐘,習慣后逐漸增加運動量,還可打太極拳、做氣功、保健操、打乒乓球、羽毛球等。
(五)其他調(diào)養(yǎng)法
(1)玉米粉、粳米各30克。先煮粳米為粥,待數(shù)沸后,加玉米粉同煮,至玉米熟粥稠為度??稍缤黹L期食用。
(2)何首烏30克,水煎取濃汁去藥渣,加紅棗5枚,冰糖、粳米適量,同煮粥食用??稍缤黹L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