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升藥底

    《全國中草藥匯編》:升藥底拼音注音Shēnɡ Yào Dǐ別名

    紅粉底

    來源

    為加工升藥時鍋底所留的殘渣。

    生境分布

    河北、北京、江蘇、上海、湖北、湖南。

    注意

    本品有毒,均作外用,不可內(nèi)服。

    功能主治

    化腐生肌。主治皮膚潰爛,壓傷,碰傷,破流膿血,久不收斂。

    用法用量

    外用。

    備注

    主要原料為水銀、火硝、明礬各等量或水銀13兩,火硝8兩,明礬10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升藥底拼音注音Shēnɡ Yào Dǐ出處

    《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

    為煉制升藥后留在鍋底的殘渣。

    性狀

    為不規(guī)則的板塊狀,多數(shù)一面平坦,一面呈蜂窩狀,全體呈乳白色至淡黃色,厚約1厘米。質(zhì)硬而脆。氣微臭。以淡黃色、塊狀、純凈者佳。

    功能主治

    ①《藥材資料匯編》:"治疥癬。"

    ②《中藥志》:"用于疥瘡,能殺蟲止癢。"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調(diào)涂。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升藥底拼音注音Shēnɡ Yào Dǐ別名

    靈藥渣、紅粉底

    英文名Residue of after making mercuric oxide is made of in a simple and easy method出處

    出自《藥材資料匯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煉制升藥后留在鍋底的殘渣。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生境分布

    主產(chǎn)于河北、天津、湖北武漢、湖南湘潭、江蘇鎮(zhèn)江;其他地區(qū)亦可制造。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為不規(guī)則厚片狀,通常直徑3-7cm,厚0.3-0.7cm。白色至淡黃色;條痕白色,微帶黃色調(diào)。一面較平坦或具極細(xì)小也,另一面粗糙或呈蜂窩狀。質(zhì)硬脆,可折斷,斷面多數(shù)為淡黃色,有的散有紅色點或線。氣微臭。以厚片狀、淡黃色、純凈者為佳。

    化學(xué)成分

    主要含硫酸汞(HgSO4),硝酸汞[Hg(NO3)2],硫酸鉀(K2SO4),氧化鋁(Al2O3),亞硝酸鉀(KNO2)。

    歸經(jīng)

    肺經(jīng)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殺蟲止癢;收濕生肌。主疥癬;濕疹;黃水瘡

    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調(diào)涂。

    各家論述

    1.《藥材資料匯編》:治疥癬。

    2.《中藥志》:用于疥瘡,能殺蟲止癢。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臭梧桐花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Huā別名龍船花(《泉州本草》)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功能主治治頭風(fēng),痢疾,疝氣。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2~3錢;研末或浸酒。復(fù)方①治風(fēng)氣頭風(fēng):臭梧桐花陰干,燒......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樟別名樟木果、朋麻醒[傣]、樟腦樹來源樟科樟屬植物臭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 (Wall.) Nees,以果實、木材、樹皮入藥。木材、樹皮四季可采,果實在成熟后采集,曬干。性味辛,溫。功能主治......
  • 拼音注音Chòu Yóu Guǒ別名大香果、香桂子、野香油果來源藥材基源:為樟科植物三股筋香的果實。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ndera thomsonii Allen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果熟時采,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100-2......
  • 《全國中草藥匯編》:臭靈丹拼音注音Chòu Línɡ Dān別名鹿耳林、大黑藥來源菊科臭靈丹屬植物臭靈丹Laggera pterodonta (DC.) Benth.,以根或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苦、辛,寒。功能主治清熱......
  • 別名獅子草、臭葉子、山林丹。英文名Herba Laggerae。藥用部位菊科植物翼齒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Candolle) Bentham 的干燥地上部分。植物形態(tài)草本。莖直立,粗壯或細(xì)弱,高達(dá)1米,莖翅連續(xù)或有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