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證治準(zhǔn)繩·瘍醫(yī)》 外治

    作者: 王肯堂

    羅氏保生錠子治疔瘡、背疽、瘰 ,一切惡瘡。

    金腳信 輕粉(各二錢) 雄黃 砂(各三錢) 麝香(一錢半) 蟾酥(一錢) 巴豆(四十九粒,另研,文武火炮,生用尤妙)

    上為細(xì)末。用黃蠟五錢,溶開,將藥和成錠子,冷水浸,少時(shí)取出,旋丸捏作餅子如錢眼大。將瘡頭撥開,每用一餅,次用神圣膏,后用托里散。若瘡氣入腹危者,服破棺丹。(世傳疔瘡必有一條紅線可針,紅線所至之處出毒血,然后敷藥。)

    滴滴金治疔瘡。

    砂 輕粉 人言 雄黃 朱砂(各一錢) 麝香(少許)

    上為細(xì)末。每用些少,先以針刺開瘡頭,貼藥,黃水出效。

    疔瘡錠子

    砂(一錢) 白芷 雄黃 蒼耳子 甘草(各半錢)

    上為細(xì)末,用蟾酥汁和作錠子,如前法用。須五月五日合。

    回瘡錠子治疔瘡大效。

    草烏頭(一兩) 蟾酥(七粒) 巴豆(七個(gè),去皮) 麝香(一字)

    上為細(xì)末,面糊和就,捻作錠子。如有惡瘡、透疔,不痛無血者,用針深刺至痛處,有血出,以此錠子 之,上用膏藥貼之。疔瘡四畔 之,其疔三二日自然拔出,此藥最宜緊用。此證大抵與傷寒頗類,其中亦有可針鐮砭射出血者,亦有久而敗爛出膿者,其間變異百端,不可不慎也。

    神圣膏藥(羅氏) 治一切惡瘡。

    當(dāng)歸 本(各半兩) 沒藥 乳香(各二錢) 白芨 琥珀(各二錢半) 黃丹 黃蠟(各二兩)

    白膠香(三兩) 巴豆(十五粒,去油) 木鱉子(五十個(gè),去皮) 粉霜 膽礬(各一錢) 清油 槐、柳枝(各一百二十枝)

    上件一處,先將槐柳枝下在油內(nèi)熬焦,取出。復(fù)下余藥熬,勿至焦,濾出。卻將油澄清,下黃丹,再熬成膏。用緋帛攤之,立有神效。

    《保命集》治疔瘡?qiáng)Z命散烏頭尖 附子底 蝎梢 雌黃 雄黃(各一錢) 蜈蚣(一兩) 砂 粉霜 輕粉(各五分)

    砒(二錢半) 腦子 麝香(各少許)

    上為細(xì)末。先破瘡出惡血,以草杖頭,用紙帶藥末插入于內(nèi),以深為度。

    郭氏寸金錠子治疔毒惡瘡。

    朱砂(三錢) 黃丹 明礬(枯) 砒霜 輕粉 花堿 白芨(各一錢半) 蟾酥 腦子 麝香(各少許)

    上研極細(xì)末,稠糊和為錠子,用之。

    郭氏提疔錠子(又名透肉錠子) 治疔瘡危篤,發(fā)昏,兼治瘰 。

    雄黃 朱砂(各二錢) 青鹽 砒霜(生) 白丁香 斑蝥(支翅足) 輕粉(各一錢五分) 蟾酥麝香(各一錢) 黃蠟 蓖麻子(三七粒)

    上為細(xì)末。于銀器內(nèi)或瓷器,先將蠟溶開,和前藥丸,如桐子大,捻作餅子。用針刺破疔瘡,放一餅子于瘡頭上,又刺四邊五七下,惡血出為妙。卻用軟膏藥貼之,立驗(yàn)。

    內(nèi)服首功玄黑散,或蟾酥丸。

    郭氏守效散點(diǎn)疔瘡惡肉砒霜(生) 白丁香 松香 輕粉 川烏 生礬(各二錢) 蜈蚣(一條,焙干)

    上為極細(xì)末。 針刺破瘡口,令血出。唾津調(diào)藥貼之瘡上,其根自潰。

    麝香蟾酥丸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瘡、內(nèi)毒,如未破用針刺破,捻藥在內(nèi),膏藥貼之,其瘡即潰。

    蟾酥 輕粉 乳香(各五分) 人言 雄黃(各一錢) 巴豆(十個(gè),去皮油) 麝香(少許) 寒水石(三錢)

    上為細(xì)末。滴水為丸,作錠子如小麥粒大,量瘡大小用之,寒食面糊為丸。

    追毒丹取黃,去疔頭,追膿毒立效。

    蟾酥(干用,酒化) 砂 白丁香(無此味,加巴豆) 輕粉(各一錢) 雄黃 朱砂(為衣,各二錢)

    蜈蚣(酒浸,炙干黃) 巴豆(七粒,去殼,不去油)

    上總為細(xì)末,面調(diào)水為丸。如丸不就,用酒打面糊為丸,如麥大兩頭尖,入于針破口內(nèi),用水沉膏貼之。后用膏藥,及生肌藥追出膿血毒物。又如有黑陷漏瘡者,四圍死敗肉不去不生肌者,不可治也,亦用此藥追毒,去死肌敗肉生新肉愈矣。小者用一粒,大者加用之,病輕者不必用針,只以手指甲爬動,于瘡頂上安此藥,水沉膏貼之。其瘡實(shí)時(shí)紅腫為度,去其敗肉為妙。

    水沉膏

    將白芨末放在盞內(nèi),用水沉下去,用紙貼之,如用膏不可用生肌藥。凡用拈點(diǎn)之藥,用此膏圍貼則不傷好肉。

    海馬拔毒散治疔瘡大效,兼治惡瘡、發(fā)背。

    海馬(二個(gè),炙) 穿山甲(黃土炒,去土) 朱砂 水銀(各一錢) 麝香 片腦(各少許) 雄黃(三分)

    上末。針破瘡口,點(diǎn)藥入內(nèi),一日一點(diǎn),大有效。

    芫花根膏治魚臍疔瘡,久治不瘥者。

    芫花根(一兩) 黑豆(三合) 豬牙皂角(五 ) 白礬(三兩, 研細(xì))

    上用醋一斗,將前三味,先浸三日,于釜中以火煎至二升,去粗。卻入鐺中煎至一升,入白礬末攪令勻,去火成膏。但是魚臍丹惡瘡,攤于帛上貼,日二易之。

    治魚臍疔瘡

    韭菜 連須蔥 絲瓜葉上入石缽內(nèi),搗爛如泥。以酒和服,以滓貼腋下。如病在左手貼左腋下,右手貼右腋下,在左腳貼左胯,右腳貼右胯。如在中貼心臍,并用布帛縛住,候肉下紅絲處皆白則可。如有潮熱亦用此法,卻用人抱住,恐其顫倒,倒則難救。

    四圣旋疔散治疔瘡生于四肢,其勢微者,先以好醋調(diào)藥涂上,以紙封之。次服內(nèi)托里之藥,其疔自旋出根。

    巴豆仁(五分) 白僵蠶 輕粉 砂(各二錢半)

    上為細(xì)末,醋調(diào)用之。

    拔毒散治疔瘡。

    蜈蚣(一條,炙) 鹽白霜 粉霜 膽礬 砂(各一錢,另研)

    上為末和勻。先用羊骨針挑破頭,點(diǎn)藥在上,醋糊紙粘貼,其根一時(shí)自出。

    保生餅子治諸疔等瘡。

    金腳信(二錢) 雄黃 砂(各三錢) 輕粉 麝香(各一錢) 巴豆(四十九,泡熟,去殼,研)

    上為末,和勻。用黃蠟一兩,餅和藥成錠,水浸少時(shí)取出。用時(shí)始捻作餅,如錢眼大。以羊角骨針挑瘡頭,按藥在上,以醋糊紙貼之,膏藥亦可,黃水出為效。

    濟(jì)生金砂散取疔瘡。

    道人頭(微炒存性,一兩,即蒼耳子) 砂(三錢半) 雄黃(三錢) 蟾酥(以多為妙)

    上將瘡四圍刺破,以少油調(diào)藥末置于瘡內(nèi),緋帛封之,數(shù)日疔自出。如瘡入腹嘔逆者,將蒼耳搗汁飲之。(一方,但用 砂、雄黃等分,研細(xì)用蜜調(diào)。先破瘡頭去血,入藥豆大在瘡口內(nèi),紙花貼之亦效。)

    〔丹〕日本三藏傳疔瘡方 江子肉十粒,半夏一大顆,研末;附子半枚,蜣螂一枚,各為末。四味臭(麝香也)相和??疮彺笮。约埨K子圍瘡口,以藥泥上。又用絹帛貼敷,時(shí)換新藥,以可為度。此方活人甚多。

    鐵罐膏治一切惡瘡、內(nèi)毒,此藥止痛,追死肉。

    桑柴灰 蕎麥秸灰 鍛石(各一碗) 炭灰(少許)

    上用瓦罐一個(gè),底傍鉆穴一個(gè),塞住。將前項(xiàng)灰填在內(nèi),用水注滿,濃紙封固一伏時(shí),用蘆筒插在罐孔內(nèi)淋之,盡其水,不用灰罐。將淋灰水于鍋內(nèi)慢火熬,用鐵片續(xù)續(xù)攪,休教爆定鍋,稀稠滴在水內(nèi)不散為度,用鐵罐子盛之,封了口?;蛴兄T般瘡及腸風(fēng)痔 ,量瘡用之妙。

    〔濟(jì)〕 蟾酥丹治疔瘡。取蟾酥以白面、黃丹,搜作劑,丸如麥粒狀。針破患處,以一粒納之,(取蟾酥法∶用癩疤破眉棱上,以手捻出酥于油紙或桑葉上,用竹篦刮下,然后插在背陰處,自干用之。)

    又方 用針刀旋破疔頭,以蟾酥敷之。后用。

    野菊花 莎草根 紅菜頭葉擂細(xì),以無灰酒盡量調(diào)服之,酒醒疔化水,即痛定。如熱除,不必去疔,亦自愈也。

    鐵粉散專治冷疔瘡,經(jīng)久不效。

    多年生鐵(三錢,炒過) 松脂(一錢) 黃丹 輕粉(各五分) 麝香(少許)

    上為細(xì)末。用清油調(diào)搽瘡口,立效。

    又方 治疔瘡。

    山茨菰 鍋銹 生姜 江茶 鹽(少許)

    用銀針撥開疔瘡,即以前藥搭作餅子,如大棋子,放疔頭上。甚者半月皮皺可醫(yī),不皺難治矣。

    雄黃散治疔瘡。

    雄黃 砂 蒼耳草(燒灰)

    上為末,醋調(diào)數(shù)次。將菊花搗爛、姜汁調(diào),清者服之,濃者敷之。

    追毒丸治疔瘡、發(fā)背。

    蛤蟆糞(二分) 麻蟲 雄黃 黃丹(各一分)

    上為末,水丸如米大。將瘡撥開頭,入藥在內(nèi),以膏藥貼之。

    三因蒼耳散治一切疔腫神效。用蒼耳草根、莖、苗子,但取一色便可用。燒灰存性研細(xì),用好米醋、米泔澄定,和如泥。隨瘡大小涂上,濃二分,干即易之,不過十度,即拔根出。須針破涂之。(更加雄黃尤妙。)

    治一切疔腫,懸癰。

    上用蒼耳根、莖、苗,但取一束,燒為灰,醋、泔、藍(lán)靛,和如泥,先以針刺瘡上及四邊數(shù)下,令血出,度藥氣,可以入針孔中。即去血敷藥,干即易之,不過數(shù)度,即拔根出。其未結(jié)膿者,即內(nèi)消也。已結(jié)膿破潰者,再不用針刺,只以藥涂之。余以忽口角上生疔腫,造甘子振家,母為貼藥,經(jīng)十日不瘥。予以此藥涂之得愈。常作此藥以救人,無有不瘥者,故特以傳后嗣。疔腫方殆有千首,皆不及此,雖齊州榮姥方,亦不能勝此物造次易得也。

    治一切疔腫上用蒼耳、草,又名羊負(fù)來草,只用根紅嫩者,擂爛,無灰白酒調(diào)勻服;次用鹽梅肉研爛,以豬膽汁和涂瘡頂上,其毒即散。又先用好京墨,以姜汁研爛,用姜片蘸墨,涂四圍腫熱處,即效。一方,用蒼耳根葉,童便絞取汁,令服一升,日三?;驘液团D月豬脂敷。一方,用苗葉搗汁飲之。一方,用子或葉或根研爛,以米醋腳調(diào)涂腫處立散,仍研汁服,以瘥為度。

    治疔瘡上于九月九日,采芙蓉花葉,陰干,研細(xì)。用時(shí)以井花水調(diào),銀KT 打成膏,濃紙攤貼瘡上。次日用蝣蜒螺,即鬼丁螺一個(gè),用銀器盛,打破根據(jù)前調(diào)藥,卻將蝣蜒螺放在瘡上貼,待過周日揭起,其疔自出立效,其藥不要攤闊。

    治疔瘡上用多年墻內(nèi)或泥土中銹釘。洗凈,以炭火內(nèi) 紅醋淬,待冷用刀刮釘銹,又入火內(nèi)紅,入醋淬,仍前刮末,再 再淬,再刮下未,研為細(xì)末。用時(shí)將瘡口撥開,挑藥末在內(nèi),以膏藥貼之少時(shí)。如病深取疔,如病淺即取出黑紫色血,其瘡自愈。

    拔疔法以黑牯牛,牽于石塔上必撒糞,候糞上生菌,取焙干,與 簽草葉等分,為細(xì)末。先用竹筒兩頭去節(jié),一頭解十字路,將不解頭套在疔上,以線緊縛,竹筒陷入肉內(nèi)為度,以前藥末一匙,滴水和之,放于筒內(nèi)少時(shí),藥滾起則疔自拔起。若一次未效,漸加度數(shù),其疔必拔也。

    拔疔方治疔瘡不出者,用此藥以拔出之。

    巴豆(半粒去殼) 磁石上為末,用蔥涎同蜜為膏,以敷瘡上,疔瘡自出。

    神授療疔腫方以緊磁石為末。用酸醋調(diào)封于患處少時(shí),力拔出疔神妙。

    〔世〕治疔瘡 用麻內(nèi)蛀蟲一條,研敷瘡上。卻用膏藥貼之,一飯時(shí)去膏藥,其疔自出。

    麻蟲膏治疔瘡。

    上將麻蟲一條搗爛,入好江茶,和作餅子如錢眼大。以羊角骨針挑瘡頭,按藥在上,醋糊紙貼之,膏藥亦可,其毒出為效。

    蜣螂膏治疔毒。

    蜣螂(三個(gè),肚白者,佳) 黃麻蟲(十個(gè))

    上二味搗勻,撥破患處貼之。如患在手足間,有紅絲上臂,絲盡處將針挑斷出血,仍用前藥。

    愚按∶此方常用有效,如無麻蟲亦效。毒盛者,更服敗毒藥。蜣螂即屎蚵螂也。

    圣濟(jì)方 治疔瘡。

    蜣螂(心腹下肉,稍白者)

    上捕取不以多少,貼瘡上半日許,未可,再上之。血盡根出神效。

    治疔瘡最有功效。用蟬蛻、僵蠶為末,酸醋調(diào)涂,四圍留瘡口,俟根出稍長,然后拔去。再用藥涂瘡。海藏方,單用僵蠶為末,津調(diào)涂,亦佳。

    又方 治疔瘡。

    螵蛸為末,敷頭上,四邊針刺碎紅腫上,用鐵銹水、紫花地丁草末,圍四邊腫上。即紫花鹿蹄草。紅腫外好肉上,用生姜自然汁,調(diào)船灰末,敷好肉上。

    又方 治疔腫。

    先以針撥破四畔中間,用海螵蛸末,水丸豆大敷于瘡頭上,再用箭頭草末,敷四畔紅肉上。外又用舊船灰燒末,為生姜自然汁調(diào)敷后,再用濕絲綿貼,中間用手揭去疔蓋,再將螵蛸末,水調(diào)敷之。

    又方 治疔瘡。

    大黃一大塊及東壁土,汲新井水入于砂碗內(nèi),磨濃濃涂腫上。中心留一竅如錢眼大,出熱氣,經(jīng)宿立愈,如干再用水潤之。

    又方 治疔瘡。

    雄黃一錢,就瓦上 焦黃為末。以病患尿調(diào)敷疔上一時(shí)拔出。如發(fā)熱欲死者,將大黃、菊花研汁,灌上。若冬間取根搗汁亦可。

    玉山韓光方 治疔腫。

    上以艾蒿一擔(dān),燒作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鍛石如面漿。以針刺瘡中至痛,即點(diǎn)之。點(diǎn)三次其根自拔,亦大神效。正觀中,用治三十余人得瘥。

    〔衍〕苦苣搗汁,敷疔瘡殊驗(yàn)。青苗陰干,以備冬月,為末,水調(diào)敷。(《本草》云∶取苦苣壟中白汁,敷疔腫出根。又取汁滴癰上,立潰。)

    疔瘡,用白蘞為末,水調(diào)敷之。(《圣惠方》)

    〔圣〕治疔瘡。甚者用附子末,醋和涂之,干再涂。(《千金方》同。)

    〔丹〕琥珀膏(方見癰疽下雜方條。)

    水沉膏治疔瘡。

    白果根(新鮮生者佳)

    上以米醋磨濃澄腳,以油紙攤貼及用酒磨服。

    敷疔膏治疔瘡及無名腫毒、瘴氣等證。

    生藍(lán)葉(不拘多少,洗凈)

    上葉以搗爛敷貼患處,以梗煎酒服。

    又方毛屎梯葉上生采新鮮者擂米泔水暖刷,及以根磨米泔水,暖服。

    又方 治一切惡瘡、毒肉不出。

    用烏梅一味,燒灰為末敷上,惡肉立盡矣。

    灸疔瘡法取掌后橫紋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壯即瘥,屢效。

    灸 法

    初虞世云∶疔瘡于所屬經(jīng)絡(luò),各瀉之。疔瘡者必發(fā)于手足之間,生黃 ,其中或紫黑色。有一條如紅線直上,食卒之際,急宜以針于紅線所至處,刺出毒血。然后以蟾酥乳香膏等藥,于正瘡上涂之。針時(shí)以病者知痛出血為好,否則紅線入腹攻心,必致危困矣。

    百一治疔腫 以針刺四畔,用石榴皮末,著瘡上,調(diào)面圍四畔,灸痛為度。調(diào)末敷上,急裹,經(jīng)宿連根自出。

    松針法

    取向北松枝上葉極硬者,頓齊作一束,扎令極緊。緩緩以意消詳,毒瓦斯所經(jīng),行虛軟處針之,須令出血。時(shí)先用酒潤,下針處必小痛,令病患稍忍,仍用雄黃末入麝香少許,以溫酒調(diào)下,一二服與之。服后方下松針針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