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味辛,平,無毒。主利水道,殺蠱毒,辟不祥,除胸中痰癖。久服益氣,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水香。生大吳池澤。四月、五月采。
陶隱居云∶方藥、俗人并不復(fù)識用。大吳,即應(yīng)是吳國爾,太伯所居,故呼大吳。今東間有煎澤草,名蘭香。亦或者此也,生濕地。李云∶是今人所種,似都梁香草。唐本注云∶此是蘭澤香草也。八月花白,人間多種之以飾庭池,溪水澗旁往往亦有。陶云不識,又言煎澤草,或稱李云都梁香近之,終非的識也。今按別本注云∶葉似馬蘭,故名蘭草,俗呼為燕尾香。時(shí)人皆煮水以浴,療風(fēng)。故又名香水蘭。陶云煎澤草,唐注云蘭澤香,并非也。臣禹錫等謹(jǐn)按蜀本圖經(jīng)云∶葉似澤蘭,尖長有歧,花紅白色而香,生下濕地。陳藏器云∶蘭草與澤蘭,二物同名。陶公竟不能知,蘇亦強(qiáng)有分別。按蘭草本功外,主惡氣,香澤可作膏涂發(fā)。生澤畔,葉光潤,陰小紫,五月、六月采陰干,婦人和油澤頭,故云蘭澤。李云都梁是也。蘇注蘭草云∶八月花白,人多種于庭池,此即澤蘭,非蘭草也。澤蘭葉尖,微有毛,不光潤,方莖紫節(jié),初采微辛,干亦辛,入產(chǎn)后補(bǔ)虛用之。已別出中品之下。蘇乃將澤蘭注于蘭草之中,殊誤也。《廣志》云∶都梁香出淮南,亦名煎澤草,盛洪之《荊州記》曰∶都梁縣有山,山下有水清淺,其中生蘭草,因名為都梁,亦因山為號也。
衍義曰∶蘭草,諸家之說異,同是曾未的識,故無定論。葉不香,唯花香。今江陵、鼎、澧州山谷之間頗有,山外平田即無,多生陰地,生于幽谷,益可驗(yàn)矣。葉如麥門冬而闊,且韌,長及一、二尺,四時(shí)常青,花黃,中間葉上有細(xì)紫點(diǎn),有春芳者,為春蘭,色深。秋芳者,為秋蘭,色淡。秋蘭稍難得,二蘭移植小檻中,置座右,花開時(shí),滿室盡香,與他花香又別。唐·白樂天有種蘭不種艾之詩,正謂此蘭矣。今未見用者。《本經(jīng)》蘇注∶八月花白,此即澤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