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后,壯熱在里,有血當下之法如肝狀。其人少腹內(nèi)急。
若其人眼睛澀疼,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是患黃。多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脹不存。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于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郁不得消,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
凡黃候,其寸口近掌無脈,口鼻冷氣,并不可治也。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二卷。辨外惑、內(nèi)傷的區(qū)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diào)等引起的疾病為內(nèi) 傷病,其治療著重于調(diào)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面色洞黃。七、八日后,壯熱在里,有血當下之法如肝狀。其人少腹內(nèi)急。
若其人眼睛澀疼,鼻骨疼,兩膊及項強,腰背急,即是患黃。多大便澀,但令得小便快,即不慮死。不用大便多,多即心腹脹不存。此由寒濕在表,則熱蓄于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煩郁不得消,則大小便不通,故身體面目皆變黃色。
凡黃候,其寸口近掌無脈,口鼻冷氣,并不可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