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腸虛弱,風(fēng)邪乘之,則泄痢。虛損不復(fù),遂連滯涉引歲月,則為久痢也。
然痢久則變嘔噦。胃弱氣逆不下食,故嘔逆也。氣逆而外冷氣乘之,與胃氣相折不通,故噦也。
嘔又變?yōu)?,蟲動(dòng)食于五臟也。凡諸蟲在人腹內(nèi),居腸胃之間。痢則腸胃虛弱,蟲動(dòng)侵食,若上食于臟,則心悶,齒齦紫黑,唇白齒齦生瘡;下食于肛門,則谷道傷爛而開也。
亦有變?yōu)樗[。所以然者,水氣入胃,腸虛則泄。大腸金也,脾土也,金土母子也。脾候身之肌肉,性本克消水谷也。痢由脾弱腸虛,金土氣衰,母子俱病,不復(fù)相扶,不能克水,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變腫也。
亦有不及成腫而五臟傷敗,水血并下,而五臟五色隨之而出,謂之五液俱下也。凡如此者多死,而嘔、噦、腫、 ,治之時(shí)有瘥者。若五液俱下者必死,五臟傷敗故也。
(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注。三十九卷。 把《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wèn)》、《靈樞經(jīng)》分類編次為 12 類,390 條,條理分明。附圖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獨(dú)到之見。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duì)于溫病、報(bào)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腸虛弱,風(fēng)邪乘之,則泄痢。虛損不復(fù),遂連滯涉引歲月,則為久痢也。
然痢久則變嘔噦。胃弱氣逆不下食,故嘔逆也。氣逆而外冷氣乘之,與胃氣相折不通,故噦也。
嘔又變?yōu)?,蟲動(dòng)食于五臟也。凡諸蟲在人腹內(nèi),居腸胃之間。痢則腸胃虛弱,蟲動(dòng)侵食,若上食于臟,則心悶,齒齦紫黑,唇白齒齦生瘡;下食于肛門,則谷道傷爛而開也。
亦有變?yōu)樗[。所以然者,水氣入胃,腸虛則泄。大腸金也,脾土也,金土母子也。脾候身之肌肉,性本克消水谷也。痢由脾弱腸虛,金土氣衰,母子俱病,不復(fù)相扶,不能克水,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變腫也。
亦有不及成腫而五臟傷敗,水血并下,而五臟五色隨之而出,謂之五液俱下也。凡如此者多死,而嘔、噦、腫、 ,治之時(shí)有瘥者。若五液俱下者必死,五臟傷敗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