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諸病源候論》 二、久水谷痢候

    作者: 巢元方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腸虛弱,風(fēng)邪乘之,則泄痢。虛損不復(fù),遂連滯涉引歲月,則為久痢也。

    然痢久則變嘔噦。胃弱氣逆不下食,故嘔逆也。氣逆而外冷氣乘之,與胃氣相折不通,故噦也。

    嘔又變?yōu)?,蟲動(dòng)食于五臟也。凡諸蟲在人腹內(nèi),居腸胃之間。痢則腸胃虛弱,蟲動(dòng)侵食,若上食于臟,則心悶,齒齦紫黑,唇白齒齦生瘡;下食于肛門,則谷道傷爛而開也。

    亦有變?yōu)樗[。所以然者,水氣入胃,腸虛則泄。大腸金也,脾土也,金土母子也。脾候身之肌肉,性本克消水谷也。痢由脾弱腸虛,金土氣衰,母子俱病,不復(fù)相扶,不能克水,致水氣流溢,浸漬肌肉,故變腫也。

    亦有不及成腫而五臟傷敗,水血并下,而五臟五色隨之而出,謂之五液俱下也。凡如此者多死,而嘔、噦、腫、 ,治之時(shí)有瘥者。若五液俱下者必死,五臟傷敗故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