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諸病源候論》 一、蠱毒候

    作者: 巢元方

    凡蠱毒有數(shù)種,皆是變惑之氣。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嫉溣谫?,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而蓄事之。又有飛蠱,去來無由,漸狀如鬼氣者,得之卒重。凡中蠱病,多趨于死。以其毒害勢甚,故云蠱毒。

    著蠱毒,面色青黃者,是蛇蠱,其脈洪壯。病發(fā)之時,腹內熱悶,胃脅支滿,舌本脹強,不喜言語,身體恒痛;又心腹似如蟲行,顏色赤,唇口干燥。經(jīng)年不治,肝鬲爛而死。

    其面色赤黃者,是蜥蜴蠱,其脈浮滑而短。病發(fā)之時,腰背微滿,手腳唇口,悉皆習習。而喉脈急,舌上生瘡。二百日不治,啖人心肝盡爛,下膿血,羸瘦,顏色枯黑而死。

    其面色青白,又云∶其脈沉濡。病發(fā)時咽喉塞,不欲聞人語,腹內鳴喚,或下或上,天陰雨轉劇,皮內如蟲行,手腳煩熱,嗜醋食,咳唾膿血,顏色乍白乍青,腹內脹滿,狀如蝦蟆。若成蟲,吐出如科斗形,是蝦蟆蠱。經(jīng)年不治,啖人脾胃盡,唇口裂而死。

    其脈緩而散者,病發(fā)之時,身體乍冷乍熱,手腳煩疼,無時節(jié)吐逆,小便赤黃,腹內悶,胸痛,顏色多青,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蠱。經(jīng)年不治,啖人血脈,枯盡而死。

    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患唾水內,沉者是蠱,浮者非蠱。

    又云∶旦起取井花水,未食前,當令病患唾水內,唾如柱腳,直下沉者,是蠱毒。沉散不至下者,草毒。

    又云∶含大豆,若是蠱豆脹皮脫;若非蠱,豆不爛脫。

    又云∶以鵠皮置病患臥下,勿令病患知,若病劇者,是蠱也。

    又云∶取新生雞子煮熟,去皮,留黃白,令完全,日晚口含,以齒微微微HT 之,勿令破,作兩炊時,夜吐二瓦上,著霜露內,旦看大青,是蠱毒也。

    昔有人食新變鯉魚中毒,病心腹痛,心下硬,發(fā)熱煩冤,欲得水洗沃,身體搖動,如魚得水狀。有人診云∶是蠱。其家云∶野間相承無此毒。不作蠱治,遂死。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yǎng)宣導,今附于后。

    《養(yǎng)生方·導引法》云∶兩手著頭相叉,長引氣,即吐之。坐地,緩舒兩腳,以兩手從外抱膝中,疾低頭入兩膝間,兩手交叉頭上十二通,愈蠱毒及三尸毒,腰中大氣。

    又云∶行大道,常度日月星辰,清凈,以雞鳴,安身臥,嗽口三咽之。調五臟,殺蠱蟲,治心腹痛,令人長生。

    又云∶《無生經(jīng)》曰∶治百病邪蠱,當正偃臥,閉目閉氣,內視丹田,以鼻徐徐納氣,令腹極滿,徐徐以口吐之,勿令有聲,令入多出少,以微為之。故存視五臟,各如其形色;

    又存胃中,令鮮明潔白如素。為之倦極,汗出乃止,以粉粉身,摩捋形體。汗不出而倦者,亦可止。明日復為之。

    又當存作大雷電,隆晃走入腹中,為之不止,病自除。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羅浮山人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