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重訂通俗傷寒論》 第四章·氣血虛實

    作者: 俞根撰,近代徐榮齋重訂。

    凡勘傷寒。既明病所之表里。病狀之寒熱。尤必明病患之氣血。病體之虛實?!秲?nèi)經(jīng)》云。精氣奪則虛。邪氣盛則實。竊思精賅血液而言。氣賅陰陽而言。盛與衰為對待。不曰衰則虛。而曰奪則虛者。知其必有所劫奪。

    而精血精液陰氣陽氣乃虛。劫奪者何。非情志內(nèi)傷。即邪氣外侵。故《經(jīng)》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者。蓋謂邪湊氣分則傷氣。邪湊血分則傷血。氣血既傷。則正氣必虛。醫(yī)必求其所傷何邪而先去其病。病去則虛者亦生。

    病留則實者亦死。雖在氣血素虛者。既受邪氣。如酷暑嚴(yán)寒。卻為虛中夾實。但清其暑散其寒以去邪。邪去則正自安。若不去其邪。而先補其虛。則病處愈實。未病處愈虛。以未病處之氣血。皆挹而注于病處。此氣血因奪而虛之真理也。醫(yī)可不深思其理而漫曰虛者補之乎。然間有因虛不能托邪者。亦須略佐補托。如仲景《傷寒論》中。輕則佐草、棗。佐草、米。重則佐芍、草、棗?;蜃魠?、草、棗之類是也。茲姑不具論。第論氣血。氣有盛衰。盛則實。衰則虛。血有虧瘀。虧則虛。瘀則實。析而言之。有氣虛。有氣實。有血虛。有血實。有氣血皆虛。有氣血皆實。有氣虛血實。有氣實血虛。有氣真虛而血假實。

    有血真實而氣假虛。試舉其要而述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