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學(xué)》 (17) 膈俞 Géshū

    [定位] 在背部,當(dāng)?shù)冢沸刈导幌?,旁開1.5寸。

    [解剖] 在斜方肌下緣,有背闊肌,最長肌;布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經(jīng)后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七胸神經(jīng)后支外側(cè)支。

    [主治] 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盜汗。

    [配伍] 配內(nèi)關(guān)、足三里治嘔吐、呃逆;配足三里、血海、肓膏治貧血。

    [刺灸法] 斜刺0.5之0.8寸。

    [附注] (1)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2)參考資料:據(jù)報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貧血狀態(tài)(紅細(xì)胞在400萬/mm’以下,血紅蛋白在65兩以下),針刺“膈俞”、“膏盲”,結(jié)果與對照組相比,大大提前糾正了貧血狀態(tài),迅速恢復(fù)正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