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學》 (12) 中脘 Zhōngwǎn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布有第七、八肋間神經(jīng)前皮支的內(nèi)側(cè)支。

    [主治]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泄利,便秘,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臟躁,癲狂,癇證,尸厥,驚風,產(chǎn)后血暈。

    [配伍] 配百會、足三里、神門治失眠、臟躁;配膻中、天突、豐隆治哮喘;配梁丘、下巨虛治急性胃腸炎;配肝俞、太沖、三陰交、公孫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配上脘、梁門(電針20分鐘)治膽道蛔蟲癥;配陽池、胞門、子戶(針灸并用),治腰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不正);配氣海、足三里、內(nèi)關、百會治胃下垂。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胃經(jīng)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