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腹中行二十四穴) 任脈穴圖pi-i48.bmp 會(huì)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兩陰之間。任督?jīng)_三脈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沖由此而行足少陰之分。(灸三壯禁針。一云卒死者針一寸補(bǔ)之如溺死者。令人倒駝出水。針之尿屎出即活)治陰汗陰中諸病。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dòng)脈應(yīng)手。任脈足厥陰之會(huì)(針八分灸七壯)治失精虛冷。小腹脹滿。淋癃疝。婦人赤白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huì)。(針八分灸五壯。
至百壯)治冷氣時(shí)上沖心。臍下結(jié)塊。水腫疝瘕失精無子。產(chǎn)后惡露不行。血積成塊。子門腫痛。轉(zhuǎn)脬(音拋)不得尿。
關(guān)元(一名次門。一名下紀(jì))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陽明任脈之會(huì)。(針八分。灸百壯○孕婦禁針針令墮胎如不應(yīng)更針昆侖立墮)治積冷諸虛。臍下絞痛。遺精白濁。五淋七疝婦人帶下月經(jīng)不通。
石門(一名利機(jī)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針六分。灸二七壯婦女禁針灸。犯之絕孕)治小腹絞痛。氣淋血淋。卒疝水腫。婦人血結(jié)成塊。崩中漏下。
氣海(一名脖HT。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肓之原為男子生氣之海(針八分灸七壯多灸令生子)治臍下冷氣陽脫欲死陰癥卵縮四肢厥冷。奔豚七疝婦人帶下小兒遺尿囟門不合。
陰交(一名橫戶。一名少關(guān))在臍下一寸。當(dāng)膀胱上際。任沖少陰之會(huì)。(針八分。灸三七壯)治疝痛陰汗。奔豚上腹。婦人陰癢。血崩帶下。
神關(guān)(一名氣舍)在當(dāng)臍中(禁針。針之臍中惡瘍潰尿出者死灸止百壯。用炒鹽納臍中上加濃姜一片蓋定。方著艾炷或以川椒。代鹽亦可)治水腫鼓脹腸鳴泄瀉。小兒風(fēng)癇脫肛。
水分(一名風(fēng)水。一名中守)在臍上一寸。當(dāng)小腸下口。至是而沁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針八分。水病禁針。針之水盡即死灸七壯。止四百壯)治繞臍痛。水病腹堅(jiān)。腸鳴泄瀉。小兒囟陷。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當(dāng)胃下口。小腸上口。足太陰任脈之會(huì)(針八分。灸二七壯。)治痞塊連臍。羸瘦翻胃。
建里在中腕下一寸臍上三寸(針五分。灸五壯)治腹脹身腫。心痛嘔逆。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募。一名上紀(jì))在上脘下一寸蔽骨尖下四寸。臍上亦四寸胃之募。腑之會(huì)。腑病治此。(針八分灸二七壯)治氣喘腹脹。心脾痛。面黃溫瘧霍亂翻胃。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半臍上五寸。(針八分灸二七壯)治腹中痛雷鳴心痛驚悸。身熱黃疸奔豚伏梁。
(按舊本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圖翼曰當(dāng)作一寸半正合蔽骨尖至臍八寸之?dāng)?shù)也)。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針六分灸七壯)治胸滿短氣九種心痛。痰飲咳嗽。霍亂尸厥。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在岐骨下一寸五分。(中庭下五分)任脈別絡(luò)膏之原也(禁針灸。一曰針三分。若針取氣多令人夭明堂曰灸三壯)治心驚悸癲癇狂病。
(按鳩尾在蔽骨下五分。甲乙經(jīng)曰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半與岐骨下五分為蔽骨蔽骨至臍共得八寸之?dāng)?shù)相合舊本作岐骨下一寸誤。)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治胸脅支滿。噎塞吐食。
膻中(一名上氣海。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為氣之會(huì)。
氣病治此(灸七壯禁針)治上氣咳逆痰喘哮嗽。喉鳴隔食肺癰癭氣。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膺痛不得息嘔吐寒痰。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支滿。膺痛咳逆上氣煩心吐血。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咳逆哮嗽喘急上氣。喉痹胸脅滿痛。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滿??饶嫔蠚?。喘不能言。喉痹咽腫水飲不下。
(按中庭至天突七穴折法其計(jì)九寸六分。每穴相去各得一寸六分圖翼作華蓋在璇璣下一寸璇璣在天突下一寸皆誤。)天突(一名天瞿。一名玉戶)在頸結(jié)喉下三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huì)。(針五分。一曰低頭取之針當(dāng)直下不得低手。灸三壯功不及針)治上氣咳逆。咽腫哮喘。舌下急身寒熱。
廉泉(一名舌本。一名本池)在頷下結(jié)喉上中央。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huì)。(針三分。灸三壯)治咳嗽喘息。舌下腫。舌根縮。舌縱涎出。口瘡。
承漿(一名懸漿。一名天池)在頤前唇棱下宛宛中開口取之(針三分。灸七壯)治偏風(fēng)口眼斜。暴喑。不能言口齒生瘡。
督脈者起于長(zhǎng)強(qiáng)。循背而行。以總督陽經(jīng)也(骨空論曰督脈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人系廷孔故又言沖任與督脈同起于會(huì)陰。)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shí)踐,結(jié)合醫(yī)學(xué)理論,認(rèn)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dòng)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腹中行二十四穴) 任脈穴圖pi-i48.bmp 會(huì)陰(一名屏翳)在大便前小便后兩陰之間。任督?jīng)_三脈所起。任由此而行腹督由此而行背。沖由此而行足少陰之分。(灸三壯禁針。一云卒死者針一寸補(bǔ)之如溺死者。令人倒駝出水。針之尿屎出即活)治陰汗陰中諸病。
曲骨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dòng)脈應(yīng)手。任脈足厥陰之會(huì)(針八分灸七壯)治失精虛冷。小腹脹滿。淋癃疝。婦人赤白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huì)。(針八分灸五壯。
至百壯)治冷氣時(shí)上沖心。臍下結(jié)塊。水腫疝瘕失精無子。產(chǎn)后惡露不行。血積成塊。子門腫痛。轉(zhuǎn)脬(音拋)不得尿。
關(guān)元(一名次門。一名下紀(jì))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陽明任脈之會(huì)。(針八分。灸百壯○孕婦禁針針令墮胎如不應(yīng)更針昆侖立墮)治積冷諸虛。臍下絞痛。遺精白濁。五淋七疝婦人帶下月經(jīng)不通。
石門(一名利機(jī)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三焦之募(針六分。灸二七壯婦女禁針灸。犯之絕孕)治小腹絞痛。氣淋血淋。卒疝水腫。婦人血結(jié)成塊。崩中漏下。
氣海(一名脖HT。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肓之原為男子生氣之海(針八分灸七壯多灸令生子)治臍下冷氣陽脫欲死陰癥卵縮四肢厥冷。奔豚七疝婦人帶下小兒遺尿囟門不合。
陰交(一名橫戶。一名少關(guān))在臍下一寸。當(dāng)膀胱上際。任沖少陰之會(huì)。(針八分。灸三七壯)治疝痛陰汗。奔豚上腹。婦人陰癢。血崩帶下。
神關(guān)(一名氣舍)在當(dāng)臍中(禁針。針之臍中惡瘍潰尿出者死灸止百壯。用炒鹽納臍中上加濃姜一片蓋定。方著艾炷或以川椒。代鹽亦可)治水腫鼓脹腸鳴泄瀉。小兒風(fēng)癇脫肛。
水分(一名風(fēng)水。一名中守)在臍上一寸。當(dāng)小腸下口。至是而沁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針八分。水病禁針。針之水盡即死灸七壯。止四百壯)治繞臍痛。水病腹堅(jiān)。腸鳴泄瀉。小兒囟陷。
下脘在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當(dāng)胃下口。小腸上口。足太陰任脈之會(huì)(針八分。灸二七壯。)治痞塊連臍。羸瘦翻胃。
建里在中腕下一寸臍上三寸(針五分。灸五壯)治腹脹身腫。心痛嘔逆。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募。一名上紀(jì))在上脘下一寸蔽骨尖下四寸。臍上亦四寸胃之募。腑之會(huì)。腑病治此。(針八分灸二七壯)治氣喘腹脹。心脾痛。面黃溫瘧霍亂翻胃。
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半臍上五寸。(針八分灸二七壯)治腹中痛雷鳴心痛驚悸。身熱黃疸奔豚伏梁。
(按舊本上脘在巨闕下一寸圖翼曰當(dāng)作一寸半正合蔽骨尖至臍八寸之?dāng)?shù)也)。
巨闕在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針六分灸七壯)治胸滿短氣九種心痛。痰飲咳嗽。霍亂尸厥。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在岐骨下一寸五分。(中庭下五分)任脈別絡(luò)膏之原也(禁針灸。一曰針三分。若針取氣多令人夭明堂曰灸三壯)治心驚悸癲癇狂病。
(按鳩尾在蔽骨下五分。甲乙經(jīng)曰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半與岐骨下五分為蔽骨蔽骨至臍共得八寸之?dāng)?shù)相合舊本作岐骨下一寸誤。)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治胸脅支滿。噎塞吐食。
膻中(一名上氣海。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為氣之會(huì)。
氣病治此(灸七壯禁針)治上氣咳逆痰喘哮嗽。喉鳴隔食肺癰癭氣。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膺痛不得息嘔吐寒痰。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支滿。膺痛咳逆上氣煩心吐血。
華蓋在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咳逆哮嗽喘急上氣。喉痹胸脅滿痛。
璇璣在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滿??饶嫔蠚?。喘不能言。喉痹咽腫水飲不下。
(按中庭至天突七穴折法其計(jì)九寸六分。每穴相去各得一寸六分圖翼作華蓋在璇璣下一寸璇璣在天突下一寸皆誤。)天突(一名天瞿。一名玉戶)在頸結(jié)喉下三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huì)。(針五分。一曰低頭取之針當(dāng)直下不得低手。灸三壯功不及針)治上氣咳逆。咽腫哮喘。舌下急身寒熱。
廉泉(一名舌本。一名本池)在頷下結(jié)喉上中央。仰而取之。陰維任脈之會(huì)。(針三分。灸三壯)治咳嗽喘息。舌下腫。舌根縮。舌縱涎出。口瘡。
承漿(一名懸漿。一名天池)在頤前唇棱下宛宛中開口取之(針三分。灸七壯)治偏風(fēng)口眼斜。暴喑。不能言口齒生瘡。
督脈者起于長(zhǎng)強(qiáng)。循背而行。以總督陽經(jīng)也(骨空論曰督脈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人系廷孔故又言沖任與督脈同起于會(huì)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