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逢源》 咳血吐血

    作者: 李學(xué)川

    咳血少痰。亦名干嗽。嗽血多痰。隨嗽而出。此皆肺受熱邪也。吐血者。逐口吐出。嘔血者。驟然上出。咯血與咳血相似。然失血于口。有咽喉之異。蓋咽為胃之上竅。喉為肺之上竅。嘔血咯血出于咽??妊匝鲇诤?。而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火盛則血逼而妄行。氣逆則血亂而妄行。凡偶有所傷。而根本未搖者易治。若元?dú)獯筇?。真陰不守。乃為勞損之癥。

    凡失血等癥。見喘滿咳嗽。及左右腔膈間有隱隱脹痛者。病在肺。胸膈膻中之間。覺有牽痛如縷如絲或懊嘈雜。有不可名狀者。病在心主包絡(luò)。胸腹膨膨。不知饑飽。食飲無味。多涎沫者。病在脾脅肋牽痛?;蛟陻_喘息不寧。往來寒熱者。病在肝氣短似喘。聲啞不出。骨蒸盜汗。咽干喉痛。動氣忡忡者。病在腎。大嘔大吐。煩渴頭痛。大熱不得臥者。病在胃。肺病宜清降。不宜升浮心病宜養(yǎng)營。不宜耗散。脾病宜溫中。不宜酸寒肝病或宜疏利。

    或宜甘緩不宜秘滯。腎病宜壯水。宜滋陰。不宜香燥克伐。胃病或宜大瀉?;蛞舜笱a(bǔ)。當(dāng)察兼證虛實而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qiáng)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jī)(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qiáng)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dǎo)攻補(bǔ)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