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針灸逢源》 目疾

    作者: 李學川

    張子和曰。圣人雖言目得血而能視。然血亦有太過不及也。太過則目壅塞而發(fā)痛。不及。則目耗竭而失明故少年之人多太過。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老之人間有太過者。不可不察也。

    夫目之內(nèi)。足太陽經(jīng)所起。血多氣少。目之銳。足少陽經(jīng)。血少氣多。目之上綱。手太陽經(jīng)。亦血多氣少。目之下綱。足陽明經(jīng)。血氣俱多然陽明經(jīng)起于目兩旁交額之中。與太陽少陽俱會于目惟足厥陰經(jīng)連于目系而已。故血太過者太陽陽明之實也。血不及者。厥陰之虛也。刺太陽陽明出血則愈明。刺少陽出血則愈昏。要知無使太過不及。以血養(yǎng)目而已。凡血太多則溢。太少則枯。人熱則血行疾而多。寒則血行遲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血。在五行屬木。木之為物。太茂則蔽密。太衰則枯瘁矣。夫目五輪。乃五臟六腑之精華。宗脈之所聚。其白睛屬肺曰氣輪。兩胞屬脾曰肉輪。兩屬心曰血輸。瞳神屬腎曰水輪。

    烏珠屬肝曰風輪。氣輪病赤?;鸪朔我?。肉輪赤腫?;鸪似⒁?。黑水(即瞳神)神光(即烏珠)被翳?;鸪烁闻c腎也。赤脈貫目澀痛。心火甚也。凡目暴赤腫痛。羞明隱澀。淚出不止。暴寒目瞞。皆大熱之所為也。(此言目病皆因火邪。然有陰虛冷淚昏眇脫陽等癥)外障者。乃睛外為云翳所遮。多由赤痛而成或為攀睛?;驗槿?。治以寬中開郁。順氣清痰。滋陰降火。

    補腎疏風為主。外視其翳色從何經(jīng)來而刺之。蓋目之為病。肝熱則昏暗。心熱則煩痛。風濕則癢。血少則澀。腎虛則睛損。甚則陷突。微則翳膜矣。

    內(nèi)障之病。無眵淚痛癢羞明。緊澀之癥。但有如薄紗籠者。有如霧露中者。有如見黑花者。

    有如見飛蠅者。有如見懸珠者。然其二目光明同于無病者。最難分別。惟目珠不動。微可辨耳。徐彥純曰。內(nèi)障乃瞳神黑小。神光昏昧也。綱目謂。其有翳在黑睛內(nèi)遮瞳子。龍木論曰。有腦脂流下作翳。有肝風沖上作翳。(此足太陽厥陰之邪)刺天柱風府通里太沖等穴。又有用金針于黑眼內(nèi)撥去云翳。能使頃刻復明。夫目屬肝。肝主怒。怒則火動生痰。痰火阻隔肝膽脈道。則通光之竅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煙如霧。目既昏花。逾生郁悶。故云久病生郁。

    久郁生病。不達此理者。惟以補肝腎藥投之。其肝膽脈道之邪氣。逾甚逾蔽。致目日昏。必究其肝腎果無邪而虛。則以補劑投之。倘正氣虛而邪氣有余。先驅(qū)其邪氣。而后補其正氣。

    斯無助邪害正之弊。(無論內(nèi)癥外瘍目疾善類先要以內(nèi)科恚中揣摩蓋此涉獵在陷癥時以免胸中無把握)眼之為病。在府為表。當除風散熱在臟為里。當養(yǎng)血安神暴發(fā)者為表易治。久病者為里難療。如男子先傷左目。而右目屢發(fā)定不可保女先傷右目而左目屢發(fā)亦不能救。必須觀人老少壯弱為主。先將難易預定。如瞳神凸凹者不治。青綠白色者不治。純黑者不治。睛少光彩者不治。此老人及血衰之癥。若翳障如半月之狀亦難治之。若睛圓不損。不論星多少。翳濃薄。皆可治之。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傄唆枵陷p薄。星點細小。若遇翳障未盡。

    不可用刀割。蓋目得血而能視。刀割則傷血翳膜。生自肝火。不可以火灸。惟服藥于先。兼用點藥。則病漸退而不復發(fā)也。

    凡眼上午不疼下午大痛。是虛熱也。上午大痛。下午不疼是實熱也。眼淚多者是虛熱。

    少者是實熱也。

    眼有翳膜漸漸遮睛不痛不疼。冷也有疼痛者。熱也。

    眼內(nèi)膜翳。帶白色。冷也。眼膜帶紅色者。熱也。

    眼淡白紅者是虛熱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