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查古籍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公元 1808 年)清.錢秀昌著。六卷。首繪各種體表,骨度和傷科器具圖,次敘金瘡論治、治傷法論、跌打損傷內(nèi)治癥等不同傷病治療三十六則,再次為治傷湯頭歌括和附錄各家 秘方。
陽暑,即中熱 是也。其癥初起面垢,身熱自汗,煩躁不安,唇舌皆赤,氣出如火,大
白虎湯治陽暑發(fā)熱頭痛,大渴大汗,便秘尿赤,煩躁不安。
熟石膏(三錢) 知母(二錢) 炙草(一錢) 晚稻米(一兩) 水煎服。
卻暑丹治小兒傷暑,誤用風(fēng)藥致心神昏悶,煩躁不安,甚則搐搦。
漂白術(shù)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炙草 黃芩(各五錢) 青化桂川黃連(各三錢) 鏡辰砂(二錢)
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芡實(shí)大,每服二三丸,麥冬湯下,或十中取一。加麥冬煎服亦可。如陽暑脈虛兼吐瀉者,取此方十分之二,去黃連、黃芩,加香薷八分,扁豆一錢,姜一片,水煎,溫涼服。
益元散(即六一散)
滑石(三兩,水飛過) 甘草(五錢)
共為末,每服三錢,新汲水調(diào)。此為治暑要藥。方內(nèi)加辰砂,水飛,二錢,尤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