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小兒 耳,流膿出汁∶海螵蛸、白明礬、真鉛丹,炒,以上各三錢,胭脂燒灰一錢,麝香五厘,其為末,以棉榐干耳內(nèi)濃汁水,用小竹筒吹藥數(shù)分入耳,效。
治小兒耳忽暴聾∶雄磁石, ,一錢,真麝香五厘,共為細(xì)末,以棗研爛,和為一丸,如棗核大,綿裹塞耳中,即以生鐵一小塊,熱酒泡過,含口內(nèi),須臾氣即通矣。
治小兒無故耳聾∶取龜尿滴入耳中效。或以生麻油,日滴三五次,數(shù)日即愈。
耳內(nèi)腫痛流膿出水,用虎耳草,又名倒垂蓮,搗取汁,多灌入耳中,常常用之,此治耳聾之妙藥。略加枯礬更妙。又方∶用蛇蛻燒黑存性,研末,吹入耳中即愈。又方∶用千層石榴花,焙干為末,以小竹筒吹入耳內(nèi)效。
耳前后生瘡∶黃柏、枯礬、滑石、龍骨、海螵蛸各等分,共為細(xì)末。如濕用干搽,如干用清油調(diào)敷,神效。
耳外生瘡∶用黃丹一錢,松香八分,輕粉一分,共為細(xì)末,香油調(diào)搽。小兒耳后生瘡,為腎疳,以地骨皮研末,篩出極嫩者,香油調(diào)搽,其粗末煎水洗之。
諸蟲入耳∶取貓尿滴入耳中,其蟲自出,若用麻油滴之,則蟲死難出。取貓尿法,以生姜擦其鼻,則尿自出。
諸惡蟲入耳∶用稻草燒灰淋汁,滴入耳中,其蟲即出而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