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
查古籍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xué)全書。
《審視瑤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傅仁宇]著。六卷,首一卷。 先總論,次方論。論述 108 證及其治法方劑,并述眼科手術(shù)方法,附有醫(yī)案、圖說、歌括。
【本經(jīng)】味辛溫。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jié),皮膚死肌,寒濕,痹痛,下氣,久服之,頭不白,輕身增年,生川谷。
味辛,性溫,入足陽明胃、足厥陰肝、足少陰腎、足太陰脾經(jīng)。暖中宮而溫命門,驅(qū)寒濕而止疼痛,最治嘔吐,善醫(yī)泄利。
《金匱》大建中湯,方在膠飴。用之治心腹寒疼,以寒水而凌火土,蜀椒勝寒水而補火土也。烏頭赤石脂丸,方在烏頭。用之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以腎邪而賊心君。蜀椒益君火而逐陰邪也。升麻鱉甲湯,方在鱉甲。用之治陽毒,咽喉痛,吐膿血,以表邪而郁肝火,蜀椒開腠理而瀉毒汁也。王不留行散,方在王不留行。用之治病金瘡,以血亡而瀉溫氣,蜀椒溫肝脾而暖血海也。《傷寒》烏梅丸,方在烏梅。用之治厥陰蛔厥,以蛔避寒濕而居膈上,蜀椒溫寒而驅(qū)蛔蟲也。《金匱》白術(shù)散,方在白術(shù)。用之養(yǎng)妊娠胎氣,以胎遇寒濕,則傷殞墜,蜀椒燥濕土而溫寒水也。
蜀椒辛溫下行,降沖逆而驅(qū)寒濕,暖水土而溫中下,消宿食停飲,化石水堅癥,開胸膈痹結(jié),除心腹寒疼,止嘔吐泄利,療黃疸水腫,堅齒發(fā),暖腰膝,開腠理,通關(guān)節(jié),行血脈,除腫痛,縮小便,下乳汁,破瘀血,殺蛔蟲。
去目及閉口者,炒去汗用。
椒目瀉水消滿,《金匱》己椒藶黃丸,方在防己。用之治腸間有水氣,腹?jié)M者,以其瀉水而消脹也。
椒目下氣,善治耳鳴盜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