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經(jīng)】無。
味平,入足厥陰肝經(jīng)。行經(jīng)脈而通瘀澀,斂血海而止崩漏。
《金匱》旋覆花湯方在旋覆花。用之治婦女半產(chǎn)漏下,以其斂血而止漏泄也。新絳利水滲濕,濕去則木達(dá)而血升,故能止崩漏。其諸主治,止崩漏、吐衄、泄利諸血,諸血證皆緣土濕,以中氣濕郁,故上溢而下泄也。除男子消渴,消渴,厥陰風(fēng)木之病,亦緣太陰土濕。通產(chǎn)后淋瀝。
止血,燒灰存性,研用。消渴、淋瀝,煮湯,溫服。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諸病源候論》(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著。五十卷。 共分 67 門、1720 節(jié),詳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經(jīng)】無。
味平,入足厥陰肝經(jīng)。行經(jīng)脈而通瘀澀,斂血海而止崩漏。
《金匱》旋覆花湯方在旋覆花。用之治婦女半產(chǎn)漏下,以其斂血而止漏泄也。新絳利水滲濕,濕去則木達(dá)而血升,故能止崩漏。其諸主治,止崩漏、吐衄、泄利諸血,諸血證皆緣土濕,以中氣濕郁,故上溢而下泄也。除男子消渴,消渴,厥陰風(fēng)木之病,亦緣太陰土濕。通產(chǎn)后淋瀝。
止血,燒灰存性,研用。消渴、淋瀝,煮湯,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