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溪心法》 中寒二(附傷寒、傷風(fēng))

    主乎溫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口得寒物者。

    從補(bǔ)中益氣湯中加發(fā)散藥,屬內(nèi)傷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用前湯中,從所見之證,出入加減。必先用參耆托住正氣。氣虛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劑,如果氣虛者,方可用此法。胃氣大虛,必當(dāng)溫散,理中湯相宜,甚者加附子。倉卒感受大寒之氣,其病即發(fā),非若傷寒之邪,循經(jīng)以漸而深也。以上治法,宜用于南,不宜北。

    戴云∶此傷寒,謂身受肅殺之氣,口傷生冷物之類。因胃氣大虛,膚腠疏豁,病者脈必沉細(xì),手足厥冷,息微身倦,雖身熱亦不渴,倦言動(dòng)者是也,宜急溫之,遲則不救矣。與熱癥若相似而實(shí)不同,凡脈數(shù)者,或飲水者,煩燥動(dòng)搖者,皆熱病。寒熱二證,若水火然,不可得而同治,誤即殺人。

    【附錄】凡癥與傷寒相類者極多,皆雜證也,其詳出《內(nèi)經(jīng)·熱論》,自長沙以下,諸家推明甚至,千世之下,能得其粹者,東垣也。其曰∶內(nèi)傷極多,外傷間而有之。此發(fā)前人之所未發(fā),后人 俗,不能真切,雷同指為外傷,極謬。其或可者,蓋亦因其不敢放肆,而多用和解及平和之藥散之爾,若粗率者,則必殺人。初有感冒等輕癥,不可便認(rèn)作傷寒妄治,西北二方,極寒肅殺之地,故外感甚多;東南二方,溫和之地,外傷極少,雜病亦有六經(jīng)所見之證,故世俗混而難別。

    正治溫散,宜桂枝湯、四逆湯輩,甚者三建湯、霹靂散。從治用熱藥加涼劑引之,或熱藥須俟冷凍飲料最妙。經(jīng)曰∶從而逆之,此之謂也。反攻用煎烏頭之類。

    傷風(fēng)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

    戴云∶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

    附方

    補(bǔ)中益氣湯見內(nèi)傷類。

    理中湯

    人參 甘草 干姜 白術(shù)(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桂枝湯

    桂枝 赤芍(各一兩半) 甘草(一兩) 生姜(一兩半)大棗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四逆湯

    甘草(炙,二兩) 干姜(一兩半) 附子(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三建湯

    大川烏 附子 天雄(并炮,等分)

    上銼。每四錢,水二盞,姜十五片,煎服。

    霹靂散

    附子(一枚,及半兩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

    細(xì)研,入真臘茶一大錢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盞,煎六分,臨熟,入蜜半匙,放溫服

    姜附湯治中寒身體強(qiáng)直,口噤不語,逆冷。

    干姜(一兩) 附子(生,去皮臍,一斤)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挾氣攻刺,加木香半錢;挾氣不仁,加防風(fēng)一錢;挾濕者,加白術(shù);筋脈牽急,加木瓜;肢節(jié)痛,加桂二錢

    消風(fēng)百解散

    荊芥 白芷 陳皮 麻黃 蒼術(shù) 甘草(等分)

    上銼。用姜三片,蔥白三根,水煎服。

    神術(shù)散治傷風(fēng)頭痛,鼻塞聲重。方見痢類。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張杲
  • 《醫(yī)貫》(公元 1687 年)明.趙獻(xiàn)可(養(yǎng)葵)著。六卷。發(fā)明《薛立齋醫(yī)案》之說,以命門真火、真水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論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樁怍《醫(yī)貫貶》予以批評(píng)。

    作者:
  • 作者:
    程杏軒
  • 《醫(yī)門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著。六卷。依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及諸雜證而分門別類。每門分論、法、律三項(xiàng)。是總論病證,是治療法則,是指出醫(yī)生在治療上的過失。

    作者:
  • 作者:
    趙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