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溪心法》 中暑三(附暑風(fēng)、注夏)

    暑證,用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南星;虛,加人參、黃 。暑病內(nèi)傷者,用清暑益氣湯,著暑氣是痰,用吐。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宜補(bǔ)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挾痰者,加南星、半夏、陳皮,煎服,又或用生脈湯。暑風(fēng)挾痰挾火,實者可用吐法。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熱之氣者火也,有冒、有傷、有中,三者有輕重之分,虛實之辨。

    或腹痛水瀉者,胃與大腸受之,惡心者,胃口有痰飲也。此二者冒暑也,可用黃連香薷飲、清暑益氣湯,蓋黃連退暑熱,香薷消蓄水?;蛏頍犷^疼,燥亂不寧者,或身如針刺者,此為熱傷在分內(nèi)也,當(dāng)以解毒湯、白虎湯,加柴胡,氣如虛者,加人參?;蚩人园l(fā)寒熱,盜汗出不止,脈數(shù)者,熱在肺經(jīng),用清肺湯、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遲則不救,成火乘金也,此為中暑。凡治病,須要明白辨別,慎勿混同施治。春秋間亦或有之,切莫執(zhí)一,隨病處方為妙。戴云∶暑風(fēng)者,夏月卒倒,不省人事者是也。有因火者,有因痰者?;?,君相二火也;暑,天地二火也。內(nèi)外合而炎爍,所以卒倒也。痰者,人身之痰飲也,因暑氣入而鼓激痰飲,塞礙心之竅道,則手足不知動躡而卒倒也。此二者皆可吐?!秲?nèi)經(jīng)》曰∶火郁則發(fā)之。

    吐即發(fā)散也。量其虛實而吐之,吐醒后,可用清劑調(diào)治之。

    【入方】

    暑渴

    生地黃 麥冬 牛膝 炒柏 知母 葛根 甘草

    上銼。水煎服。

    【附錄】中 是陽證,中暑是陰證。脈沉弱者,切不可用寒涼藥。清熱宜天水散、五苓、白虎湯皆可。熱悶恍惚,辰砂五苓散。脈弦實,黃連香薷湯。熱甚,自汗而渴,便澀者,五苓分利之,或桂苓甘露飲。吐瀉,脈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順散。伏熱傷冷,縮脾飲、冷香飲子皆可浸冷服之?;騽兯馊馊氡侵?,或研蒜水解灌之,蓋蒜氣臭烈,能通諸竅故也。

    附方

    生脈湯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上銼。水煎服。

    黃龍丸治一切暑毒。

    赤亮雄黃(五錢) 硫黃 硝石(各一兩) 滑石 明礬(各半兩) 好面(四兩)

    上為末,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卻暑散治冒暑伏熱,頭目眩暈,嘔吐,泄痢,煩渴,背寒,面垢。

    赤茯苓 生草(各四兩) 寒食面 生姜(各一斤)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diào)下。

    香薷飲治傷暑,臟腑不和調(diào),霍亂吐利,煩渴引飲。

    白扁豆(炒) 川樸(姜制,八兩) 香薷(一斤)

    上水煎,入酒少許,沉冷服。

    黃連香薷飲

    香薷(一斤) 川樸(制,半斤) 黃連

    上 咀。每二三錢,水煎服。

    大順散

    甘草(斷寸長,三兩) 干姜 杏仁 桂(四兩)

    上將甘草用白沙炒黃,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同炒,不作聲為度。篩去沙,入桂為末,每服二三錢,水煎溫服,如煩燥,井花水調(diào)服,以沸湯點服亦得。

    十味香薷飲

    香薷(一兩) 人參 陳皮 白術(shù) 茯苓 黃 木瓜 川樸(姜炒) 扁豆 甘草(炙,各半上為末。每二錢,熱湯或冷水調(diào)服, 咀煎亦得。

    清暑益氣湯治長夏濕熱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支節(jié)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閉,小便黃而數(shù),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 蒼術(shù)(銼)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術(shù) 神曲 陳皮(各半錢) 甘草(炙) 酒柏 麥冬當(dāng)歸(各三分) 葛根(二分) 五味子(九個) 澤瀉(五分) 青皮(二分半)

    上 咀。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食遠(yuǎn)。

    補(bǔ)中益氣湯見內(nèi)傷類。

    天水散

    滑石(六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極細(xì)末。水調(diào)服。

    五苓散

    白術(shù) 豬苓 茯苓(各一兩半) 桂(一兩) 澤瀉(二兩半)

    加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人參白虎湯治暑熱,發(fā)渴,脈虛。

    人參(一錢半)知母(二錢) 石膏(半兩) 甘草(一錢)

    上 咀。入粳米一合,水煎服。

    桂苓甘露飲(《宣明方》)

    茯苓 澤瀉(各一兩) 石膏 寒水石(各二兩) 滑石(四兩) 白術(shù) 桂 豬苓(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diào)下。

    縮脾飲解伏熱,除煩渴,消暑毒,止吐瀉霍亂。

    砂仁 草果 烏梅肉 甘草(炙,各四兩) 扁豆(炒) 葛根(各一兩)

    上 咀。每服四錢,水煎冷服。

    冷香飲子治傷暑渴,霍亂腹痛煩躁,脈沉微,或伏。

    草果仁(三兩) 附子 陳皮(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 咀。每服一兩,入姜煎,水旋冷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等分)

    上 咀。水煎。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