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脹滿不通方。
芒硝 芍藥(各一兩半) 杏仁 大黃(各三兩) 黃芩(一兩六銖)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為度,日三。
又方通草 樸硝(各四兩) 郁李仁 黃芩 瞿麥(各三兩) 車前子(五合,一云六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方用絹袋盛煮頓服二升。)
又方獨(dú)頭蒜燒熟去皮,綿裹,納下部,中氣立通。
又方削姜裹鹽導(dǎo)之,及干姜食鹽杏仁搗丸導(dǎo)之。
治脹滿閉不下方∶
吳茱萸(一升) 干姜 大黃 當(dāng)歸 桂心 芍藥 甘草 川芎(各二兩) 人參 細(xì)辛(各一兩) 桃白皮(一把) 真珠(半兩) 雄黃(十八銖)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雄黃,真珠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
(公元 1231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二卷。辨外惑、內(nèi)傷的區(qū)別。凡精神刺激、飲食不調(diào)等引起的疾病為內(nèi) 傷病,其治療著重于調(diào)理脾胃、說明與六淫外感病的證治有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治脹滿不通方。
芒硝 芍藥(各一兩半) 杏仁 大黃(各三兩) 黃芩(一兩六銖)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為度,日三。
又方通草 樸硝(各四兩) 郁李仁 黃芩 瞿麥(各三兩) 車前子(五合,一云六兩)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方用絹袋盛煮頓服二升。)
又方獨(dú)頭蒜燒熟去皮,綿裹,納下部,中氣立通。
又方削姜裹鹽導(dǎo)之,及干姜食鹽杏仁搗丸導(dǎo)之。
治脹滿閉不下方∶
吳茱萸(一升) 干姜 大黃 當(dāng)歸 桂心 芍藥 甘草 川芎(各二兩) 人參 細(xì)辛(各一兩) 桃白皮(一把) 真珠(半兩) 雄黃(十八銖)
上十三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雄黃,真珠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