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溪心法》 痞三十四

    痞者有食積兼濕。東垣有法有方。心下痞,須用枳實、炒黃連。如稟受充實,面蒼骨露,氣,而心下痞者,宜白術(shù)、山楂、曲 、陳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濕痰,宜蒼術(shù)、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熱在中焦,宜枳實、黃連、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飲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吳茱萸、砂仁;痞挾血成窠囊,用桃仁、紅

    【入方】

    吳茱萸(三兩,湯浸煮少時) 黃連(八兩)

    粥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白術(shù)陳皮湯下。

    玉液丸

    軟石膏(不以多少,又云火焰紅出火毒)

    上為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服之專能瀉胃火,并治食

    附錄】痞者,與否同,不通泰也,由陰伏陽蓄,氣與血不運而成。處心下,位中央,滿痞塞者,皆土之病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nèi)覺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者,是痞也。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為痞者。古方,治痞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濃樸、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參、白術(shù)之甘苦以補之;茯苓、澤瀉之淡以滲之。既痞,同濕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氣。如果有內(nèi)實之證,庶可略與疏導。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藥,以求其速效,暫時快通,痞若再作,益以滋甚。

    附方

    加味補中益氣湯治內(nèi)傷,心下痞。方見內(nèi)傷。

    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而心下痞,加柴胡、黃連、甘草;大便秘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歸身;心下痞,瞀悶者,加白芍藥、黃連;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腹脹,加五味子、白芍、砂仁;天寒,少加干姜,或;心下痞,嘔逆者,加黃連、生姜、陳皮如冬月,加黃連,少入丁香、藿香;心下痞,如腹中氣上逆者,是沖脈逆也,加黃柏三分,黃連一分半以泄之;如食已,心下痞,別服橘皮枳

    枳實消痞丸治右關脈浮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 黃連(各五錢) 干生姜(二錢) 半夏曲(三錢) 濃樸(四錢) 人參(三錢) 甘草(炙,二錢)

    白術(shù)(三錢) 茯苓 麥芽(各二錢)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服三五十丸,溫水下。

    橘皮枳術(shù)丸

    橘皮 枳實 白術(shù)(等分)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枳術(shù)丸助胃消食,寬中,去痞滿。

    白術(shù) 枳實(各二兩)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