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小兒腹內(nèi)有蟲,口饞好甜,喜食泥土茶葉木炭之類。古法主檳榔丸以攻之(如小檳榔一兩,南木香五錢,鶴虱子五錢,光貫眾五錢,廣錫灰五錢,陳漆渣二錢,燒灰,正輕粉二錢,白雷丸二錢,巴豆霜二錢,以漆楂灰同眾藥研為細(xì)末,醋煮面糊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苦楝皮煎湯下。
〔真按〕小兒腸有濕熱,宜用苦寒引導(dǎo)小腸。方以苦楝皮、北秦皮、槐角子、胡粉、黃柏、牡蠣各等分,豬肚腸一只,漂凈煮丸,量兒大小與之。
蟲下后,以黃連、神曲、木香、檳榔、肉豆蔻、使君子、麥芽各等分為丸,調(diào)補(bǔ)其脾。
附例:
小兒蟲自溺竅而出,因濕傷脾胃,下注小腸,糞溏完谷,不宜溫補(bǔ),方用黃柏八分,茯苓錢半,豬苓錢半,槐米一錢,澤瀉錢半,川萆 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