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傅青主女科歌括》 黃帶下(三)

    作者: 傅山

    婦人有帶下而色黃者,宛如黃茶濃汁,其氣腥穢,所謂黃帶是也。夫黃帶乃任脈之濕熱也。任脈本不能容水,濕氣安得再入而化為黃帶乎?不知帶脈橫生,通于任脈,任脈直上走于唇齒,唇齒之間,原有不斷之泉下貫于任脈以化精,使任脈無熱氣之繞,則口中之津液盡化為精,以入于腎矣。惟有熱邪存于下焦之間,則津液不能化精,而反化濕也。夫濕者,土之氣,實(shí)水之侵;熱者,火之氣,實(shí)木之生。水色本黑,火色本紅,今濕與熱合,欲化紅而不能,欲返黑而不得,煎熬成汁,因變?yōu)辄S色矣。此乃不從水火之化,而從濕化也。所以世之人有以黃帶為脾之濕熱,單去治脾而不得痊者,是不知真水、真火合成丹邪、元邪,繞于任脈、胞胎之間,而化此黔色也,單治脾何能痊乎!法宜補(bǔ)任脈之虛,而清腎火之炎,則庶幾矣。

    方用

    易黃湯。

    山藥(一兩,炒)芡實(shí)(一兩、炒)黃柏(二錢,鹽水炒)車前子(一錢,酒炒)白果(十枚,碎)水煎。連服四劑,無不痊愈。此不特治黃帶方也,凡有帶病者,均可治之,而治帶之黃者,功更奇也。蓋山藥、芡實(shí)專補(bǔ)任脈之虛,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任脈之中,更為便捷,所以奏功之速也。至于用黃柏清腎中之火也,腎與任脈相通以相濟(jì),解腎中之火,即解任脈之熱矣。

    眉批∶

    凡帶癥多系脾濕。初病無熱但補(bǔ)脾土兼理沖任之氣其病自愈,若濕久生熱必得清腎火而濕始有去路。

    方用黃柏、車前子妙!山藥、芡實(shí)尤能清熱生津。

    丹邪元邪四字未晰擬,易以真水真火為濕熱之氣所侵,繞于任脈云云,較無語病,然原書究不可輕改,姑仍之。

    歌括∶

    婦人帶下色發(fā)黃,任脈濕熱邪氣傷。

    補(bǔ)任之虛清腎火,臨證當(dāng)服易黃湯。

    易黃湯中用白果,山藥芡實(shí)鹽黃柏。

    酒炒車前能利水,補(bǔ)任之虛清腎火。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