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斷臍,必以綿裹咬斷為妙。如遇天寒,或因難產(chǎn),母子勞倦,宜以大麻油紙拈,徐徐燒斷,以助元氣。雖兒已死,令暖氣入臍,多得生,切勿以刀斷之。
滑胎散
臨月常服數(shù)劑以便易生當歸(三、五錢)川芎(五、七錢)杜仲(二錢)熟地(三錢)枳殼(七分)山藥(二錢)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溫服。如氣虛體弱人,加人參、白術,隨宜服之;如便實多帶滯者,加牛膝二錢。
歌括∶
滑胎散用當歸片,川芎熟地山藥研。
杜仲枳殼同加入,臨月常服效如仙。
治產(chǎn)秘驗良方
治橫生逆產(chǎn),至數(shù)日不下,一服即下;有未足月,忽然胎動,一服即安;或臨月先服一服,保護無虞,更能治胎死腹中,及小產(chǎn)傷胎無乳者,一服即如原體。
全當歸川芎(各一錢五分)川貝母(一錢,去心)荊芥穗黃(各八分)濃樸(姜炒)菟絲子(一錢二分)蘄艾紅花(各七分)甘草(五分)羌活(六分,面炒)枳殼(六分,面炒)白芍(一錢二分,冬月不用)上十三味,只用十二味,不可加減。安胎去紅花;催生去蘄艾,用井水鐘半,姜三片為引,熱服,渣用水一鐘煎半鐘熱服。如不好,再用水一鐘煎半鐘,服之即效,不用二劑。
歌括∶
治產(chǎn)秘驗一良方,臨月先服保無殃。
橫生逆產(chǎn)傷胎癥,煎服一劑效便彰。
歸芎川貝芥穗良,黃紅花濃樸羌。
艾葉枳殼菟絲子,芍藥甘草引用姜。
催生兔腦丸
治橫生逆產(chǎn)神效。
臘月兔腦髓(一個)母丁香(一個)乳香(一錢,另研)麝香(一分)兔腦為丸,芡實大,陰干密封,用時以溫酒送下一丸。
歌括∶
催生兔腦臘月良,乳香麝香母丁香。
兔腦為丸芡實大,密封用時溫酒嘗。
奪命丹
臨產(chǎn)未產(chǎn)時,目翻口噤,面黑唇青,口中吐沫,命在須臾。若臉面微紅,子死母活,急用∶蛇退蠶故子(燒灰不存性)發(fā)灰(一錢)乳香(五分)共為細末,酒下。
歌括∶
奪命丹用蛇退良,蠶子發(fā)灰與乳香。
共為細末酒送下,子死能保母命康。
加味芎歸湯
治子宮不收,產(chǎn)戶不閉人參(二錢)黃(一錢)當歸(二錢)升麻(八分)川芎(一錢)炙草(四分)五味子(十五粒)再不收,加半夏八分,白芍八分酒炒。
歌括∶
子宮不收產(chǎn)門張,急用加味芎歸湯,人參黃炙甘草,升麻五味共煎嘗。
新產(chǎn)治法
生化湯先連進二服。若胎前素弱婦人,見危癥熱癥墮胎,不可拘帖數(shù),服至病退乃止。若產(chǎn)時勞甚,血崩形脫,即加人參三、四錢在內,頻服無虞。若氣促亦加人參,加參于生化湯者,血塊無滯,不可以參為補而弗用也。有治產(chǎn)不用當歸者,見偏之甚。此方處置萬全,必無一失。世以四物湯治產(chǎn),地黃性寒滯血,芍藥微酸無補,伐傷生氣,誤甚。
產(chǎn)后用藥十誤
一因氣不舒而誤用耗氣順氣等藥,反增飽悶,陳皮用至五分,禁枳實、濃樸;二因傷氣而誤用消導,反損胃氣,至絕谷,禁枳殼、大黃、蓬、棱、曲、樸;三因身熱而誤用寒涼,必致?lián)p胃增熱,禁芩、連、梔、柏、升柴;四因日內未曾服生化湯,勿用參、、術,以致塊痛不消;五毋用地黃以滯惡露;六毋用枳殼、牛膝、枳實以消塊;七便秘,毋用大黃、芒硝;八毋用蘇木、棱、蓬以行塊、芍藥能伐氣。不可用;九毋用山楂湯以攻塊定痛,而反損新血;十毋輕服濟坤丹以下胎下胞。
產(chǎn)后危疾諸癥,當頻服生化湯,隨癥加減,照根據(jù)方論。
產(chǎn)后寒熱
凡新產(chǎn)后,榮衛(wèi)俱虛,易發(fā)寒熱,身痛腹痛,決不可妄投發(fā)散之劑,當用生化湯為主,稍佐發(fā)散之藥。產(chǎn)后脾虛,易于停食,以致身熱,世人見有身熱,便以為外感,遽然發(fā)汗,速亡甚矣,當于生化湯中加扶脾消食之藥。大抵產(chǎn)后先宜補血,次補氣。若偏補氣而專用參,非善也。產(chǎn)后補虛,用參、、芎、歸、白術、陳皮、炙草,熱輕則用茯苓淡滲之藥,其熱自除,重則加干姜。或云大熱而用姜何也?曰此熱非有余之熱,乃陰虛內生熱耳。蓋干姜能入肺分,利肺氣,又能入肝分,引眾藥生血,然必與陰血藥同用之。產(chǎn)后惡寒發(fā)熱腹痛者,當主惡血;若腹不痛,非惡血也。
產(chǎn)后寒熱,口眼歪邪,此乃氣血虛甚,以大補為主。左手脈不足,補血藥多于補氣藥;右手脈不足,補氣藥多于補血藥,切不可用小續(xù)命等發(fā)散之藥。
胎前患傷寒疫癥瘧疾墮胎等癥
胎前或患傷寒、疫癥、瘧疾,熱久必致墮胎,墮后愈增熱,因熱消陰血,而又繼產(chǎn)失血故也。治者甚勿妄論傷寒、瘧疫未除,誤投梔子豉湯、柴、芩、連、柏等藥。雖或往來潮熱,大小便秘,五苓、承氣等藥,斷不可用。只重產(chǎn)輕邪,大補氣血,頻服生化湯。如形脫氣脫,加生脈散以防血暈。蓋川芎味辛能散,干姜能除虛火,雖有便秘煩渴等癥,只多服生化湯,自津液生而二便通矣。若熱用寒劑,愈虛中氣,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