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雙腎藤

    《全國中草藥匯編》:雙腎藤拼音注音Shuānɡ Shèn Ténɡ別名

    馬蹄、羊蹄藤

    來源

    為豆科羊蹄甲屬植物湖北羊蹄甲Bauhinia hupehana Craib,以入藥。野生品秋季挖根;栽培品于栽培3、4年后,秋季挖根,曬干。

    性味

    苦,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用于防治痢疾,睪丸腫痛,陰囊濕疹。

    用法用量

    1~2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雙腎藤拼音注音Shuānɡ Shèn Ténɡ出處

    《四川中藥志》

    來源

    為豆科植物鄂羊蹄甲。秋季收采。

    生境分布

    生于灌木叢中、林中及山坡石縫中。分布四川、湖南、湖北、江西、云南、貴州、廣東等地。

    原形態(tài)

    鄂羊蹄甲,又名:馬蹄。

    木質(zhì)藤本,被稀疏紅棕色柔毛。莖纖細(xì),四棱,有卷須2支,對生。葉對生,卵形或心形,長約5厘米,寬約6厘米,先端分裂,裂片頂端圓形,全緣,基部心臟形,葉脈掌狀,7~9條,葉柄長3.5~4.5厘米。傘房花序頂生,長5~8厘米,花序軸被紅棕色柔毛;小花紅棕色,上有紫色脈紋,苞片與小苞片線狀,亦被紅棕色柔毛,長5~7毫米;花瓣5,匙形,兩面除邊緣外,均被紅棕色長柔毛,邊緣皺邊狀,基部楔形,長1~1.5厘米;雄蕊10,發(fā)育雄蕊僅3枚,花絲長約1.5~2厘米,花藥瓣裂;雌蕊單一,子房長柱形,縣長柄,無毛,柱頭頭狀。莢果帶形,扁平,無毛,有明顯的網(wǎng)脈,長14~21厘米,寬4~5厘米;有種子數(shù)粒?;ㄆ?月。果期8月。

    性味

    《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苦澀,無毒。"

    功能主治

    治痢疾,疝氣,睪丸腫痛。

    《四川中藥志》:"治膀胱疝氣,皋丸腫痛,腎囊風(fēng)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燉肉服。外用:煎水洗。

    復(fù)方

    ①防治菌?。憾跹蛱慵赘ㄇ衅┮恢炼?。水煎服,每天一劑,分二次服。(《全展選編·傳染病》)

    ②治膀胱疝氣:雙腎藤、荔枝核、橘核、小茴、吳萸根。燉豬小肚吃。(《四川中藥志》)

    ③治睪丸腫痛:雙腎藤、雞腎草、木輩子、雙腎草、茴香根、氣桃子。共燉豬肉吃。(《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雙腎藤拼音注音Shuānɡ Shèn Ténɡ別名

    夜關(guān)門、羊蹄甲、馬蹄、羊蹄藤、豬腰藤、馬鞍藤、鷹爪風(fēng)、缺月藤、燕尾藤

    英文名Hupeh Bauhinia Root, Root of Hupeh Bauhinia出處

    出自《四川中藥志》。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鄂羊蹄甲的根或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uhinia glauca(Wall.ex Benth.)Benth.subsp.hupehana(Craib)T.Chen[B.hupehana Craib;B.hupehana Craib var.grandis Craib]

    采收和儲藏:野生的秋季挖根,栽培的于栽培3-4年后,秋季挖根,曬干;莖葉夏秋采收,鮮用或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2200m的灌木叢中、林中及山坡石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甘肅、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四川、貴州、云南。

    原形態(tài)

    鄂羊蹄甲 木質(zhì)藤本,被稀疏紅棕色柔毛。莖纖細(xì),四棱,卷須1個或2個對生。單葉互生;葉柄長3.5-4.5cm;葉片腎形或圓形,長3-8cm,寬4-9cm,先端分裂,裂片頂端圓形,全緣,基部心形至截平,兩面疏生紅褐色柔毛,后上面無毛;葉脈掌狀,7-9條,傘房花序頂生,長5-8cm,花序軸、花梗密被紅棕色柔毛;苞片與小苞片絲狀,被紅棕色柔毛,長7mm;萼管狀,有紅棕色毛,筒部長1.3-1.7cm,裂片2個;花冠粉紅色,花瓣5,匙形,兩面除邊緣外,均被紅棕色長柔毛,邊緣皺波狀,基部楔形,長1-1.5cm;能育雄蕊僅3枚,花絲長約1.5-2cm,花藥瓣裂;雌蕊單一,子房長柱形,具長柄,無毛;柱頭頭狀。莢果條形,扁平,無毛,有明顯的網(wǎng)脈,長14-30cm,寬4-5cm,種子多數(shù)?;ㄆ?-6月,果期8-9月。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喜溫暖氣候,不耐嚴(yán)寒。對土壤選擇不嚴(yán),砂質(zhì)壤土、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春季育苗,開溝條播,行距20-33cm,播種后保持土壤濕潤。

    田間管理 出苗后,加強(qiáng)松土除草等管理工作,8-9月可施追肥1次,第2年春季或秋季移栽。

    性狀

    根圓柱形,稍扁,大小長短不一,直徑1-3.5cm。表面褐色,有細(xì)縱皺紋及橫長皮孔,并有少數(shù)細(xì)須根或殘留須根痕,有的成凹溝。質(zhì)堅硬,斷面皮部褐棕色,木部色稍淡,密布細(xì)小孔洞(導(dǎo)管)。無臭,味澀微苦。

    化學(xué)成分

    根含香橙素(aromadendrin),二氫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5,7-二羥基色酮(5,7-dihydroxychromone)等。

    藥理作用

    種子中有特異性的抗N的植物血球凝集素。

    歸經(jīng)

    腎;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澀;平;無毒

    功能主治

    收斂固澀,解毒除濕。主咳嗽咯血,吐血,便血,遺尿,尿頻,白帶,子宮脫垂,痢疾,痹痛,疝氣,睪丸腫痛,濕疹,瘡癤腫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0-30g;大劑量可用至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各家論述

    《四川中藥志》:治膀胱疝氣,睪丸腫痛,腎囊風(fēng)癢。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波羅蜜拼音注音Bō Luó Mì別名婆那娑、阿蔀亸(《酉陽雜俎》),曩伽結(jié)(《綱目》),優(yōu)珠曇、天婆羅(《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樹婆羅(《廣州植物志》),牛肚子果(《中國高等植物圖鑒》)。出處《綱目》來源為桑科植物木波羅的果實(shí)......
  • 《中藥大辭典》:波羅蜜葉拼音注音Bō Luó Mì Yè出處《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浦参锬静_的葉。功能主治①《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葉磨粉,熱之以敷創(chuàng)傷?!阿凇稄V西藥植名錄》:“治潰瘍?!坝梅ㄓ昧客庥茫貉心┤龌蛘{(diào)敷。摘錄《中藥大辭典》《中......
  • 《中藥大辭典》:波羅蜜樹液拼音注音Bō Luó Mì Shù Yè出處《廣西中草藥》來源為??浦参锬静_樹干中流出的樹脂。用刀刺破樹皮,待有乳白色樹脂流出,即用盛器裝好備用。性味《廣西中草藥》:“味淡澀?!肮δ苤髦巍稄V西中草藥》:“散結(jié)消腫......
  • 《中藥大辭典》:波羅蜜核中仁拼音注音Bō Luó Mì Hé Zhōnɡ Rén出處《綱目》來源為??浦参锬静_的種仁。性味《綱目》:“甘微酸,平,無毒?!肮δ苤髦我鏆猓ㄈ?。治產(chǎn)后乳少或乳汁不通。①《綱目》:“補(bǔ)中益氣?!阿凇蛾懘ū静荨罚?.....
  • 拼音注音Bīn Xuán Huā別名馬鞍藤、腎葉天劍來源旋花科打碗花屬植物腎葉打碗花Calystegia soldanella (L.)R. Brown,以全草及根狀莖入藥。秋冬采集根狀莖,洗凈曬干;夏秋采挖全草,切段曬干。性味微苦,溫。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