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華佗神方》 一○○三·論生成

    作者: 華佗

    陰陽者,天地之樞機;五行者,陰陽之終始;非陰陽不能為天地,非五行不能為陰陽。故人者成于天地,敗于陰陽,由五行從逆而生焉。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五行者,金循環(huán)不窮;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yǎng),無有休息。故《金匱至真要論》云∶“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原。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zhuǎn),無有始終;從之則吉,逆之則兇。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合于人,人得之可以出陰陽之數(shù),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神仙不死矣?!?/p>

更多中醫(yī)書籍
  • 《醫(yī)學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偨Y(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趙術(shù)堂
  • 作者:
    未知
  •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作者:
    虞傳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作者:
    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