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本癥之原,為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結,壅塞不通也。方用∶
大黃三兩 黃芩二兩 甘草(炙)一兩 梔子二七枚
以水五升,煮一升八合,分三服。
《針灸甲乙經(jīng)》(公元282 年)晉.皇甫謐(士安)撰。十二卷。論述生理、病理、診斷、經(jīng)絡、俞穴和針灸治療等方面,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本癥之原,為三焦五臟不和,冷熱之氣不調,熱氣偏入腸胃,津液竭燥,故令糟粕痞結,壅塞不通也。方用∶
大黃三兩 黃芩二兩 甘草(炙)一兩 梔子二七枚
以水五升,煮一升八合,分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