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查古籍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jié)合年齡老少、體質(zhì)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出新羅國,所貢又有手腳,狀如人形,長尺余,以杉木夾定,紅線纏飾之。味甘,微溫。主腹腰,消食,補養(yǎng)藏腑,益氣,安神,止嘔逆,平脈,下痰,止煩躁,變酸水。又有沙洲參,短小,不堪采根。用時去其蘆頭,不去者吐人,慎之。(《大觀》卷六頁15,《政和》頁146,《綱目》頁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