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謹(jǐn)按《臨海志》云∶出東海水中。狀若鹿形,頭似狗,長(zhǎng)尾。每遇日出,即浮在水面,昆侖家以弓矢而采之,取其外腎,陰干百日。其味甘香美,大溫,無(wú)毒。主五勞七傷,陰痿,少力,腎氣衰弱虛損,背膊勞悶,面黑精冷,最良。凡入諸藥,先于銀器中酒煎后,方合和諸藥,不然以好酒浸炙入藥用,亦得。(《大觀》第十八卷,12頁(yè);《政和》394頁(yè),《綱目》頁(yè)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