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 衛(wèi)氣第五十二

    作者: 張志聰

    黃帝曰。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氣內于五臟。

    而外絡支節(jié)。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wèi)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huán)之無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窮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能別陰陽十二經者。

    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能知虛實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

    此章論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然經脈皮膚之血氣。外內出入。陰陽相貫。環(huán)轉之無端也。其氣者。謂水谷所生之營衛(wèi)。內榮于五臟。以養(yǎng)精神魂魄。外絡于支節(jié)。以濡筋骨關節(jié)。此言臟腑陰陽十二經脈之外內也。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wèi)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謂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

    各走其道。交相逆順而行者也。陰陽相隨。外內相貫。謂脈內之血氣。出于脈外。脈外之氣血。貫于脈中。陰陽相隨。外內出入。如環(huán)無端。莫知其紀也。合天地之亭毒。乃陰陽之化淳。亭亭淳淳。

    孰能窮之。然其分別陰陽。皆有標本虛實所離之處。蓋以經脈所起之處為本。所出之處為標。虛實者。

    謂血氣出于氣街。離經脈而榮于膚腠。則經脈虛而皮膚實矣。高下者。謂本在下而標出于上也。氣街者。

    氣之徑路。絡絕則徑通。乃經脈之血氣。從此離絕。而出于脈外者也。契、合也。紹、繼也。門戶者。血氣所出之門戶。知六腑之氣街。則知血氣之結于脈內者。解而通之。脈內之血氣。與脈外之氣血。相合相繼而行。則知出于氣街之門戶矣。脈內之血氣。從氣街而出于脈外。脈外之氣血。從井滎而溜于脈中。出于氣街。則經脈虛軟。而皮膚石堅。溜于脈中。則經脈石堅。而皮膚虛軟。故能知虛實。則知補瀉之所在矣。皮膚之氣血。猶海之布云氣于天下。經脈之血氣。合經水之流貫于地中。故能知六經之標本??梢詿o惑于天下。篇名衛(wèi)氣者。謂脈內之營氣。

    出于氣街。與衛(wèi)氣相將。晝行陽而夜行于陰也。夫營衛(wèi)者。水谷之精氣。營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乃無形之氣也。水谷之津液?;鵀檠?。以奉生身。命曰營氣。乃有形之血。行于經隧皮膚者。皆謂之營氣。

    夫充膚熱肉之血。有從沖脈而散于皮膚者。有從大絡而出于脈外者。有隨三焦出氣之津液。化而為赤者。皆謂之營氣。蓋以血為營。血之氣為營氣也。此章論行于脈中之營氣。出于氣街。與衛(wèi)氣相將而行。

    故篇名衛(wèi)氣。曰陰陽相隨。外內相貫。血氣之生始出入。陰陽離合。頭緒紛紜。學人當于全經內細心窮究。庶可以無惑矣。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論。臣請盡意悉言之。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標在背俞與舌下兩脈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俞也。足陽明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俞與舌本也。

    此分別十二經脈之本。出于手足之腕踝。其標在于胸腹頭氣之街。標者。猶樹之梢杪。杪絕而出于絡外之徑路也。本者。猶木之根干。經脈之血氣。從此而出也。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其標在于兩目。而出于頭氣之街。夫氣在頭者。止之于腦。兩目之脈入于腦。而絕于內也。足少陽之本。在足竅陰之間。其標在耳窗籠之前。而出于頭氣之街。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其標在于背俞。

    與舌下之兩脈。而出于胸氣之街。蓋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謂絡脈之循于胸者。或絕于膺胸之間。

    或行至背俞而始絕也。根結篇曰。少陰結于廉泉。舌下兩脈。廉泉玉英也。蓋少陰主先天之精氣。及受藏水谷之精。故從本經之絡脈。而出于胸氣之街。復從任脈而上出于廉泉。從沖脈而下出于脛氣之街。少陰為水臟。而富于精血者也。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俞。而出于胸氣之街。足陽明之本。在足之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而出于頭氣之街。頏顙者。鼻之上竅。以收洞涕者也。

    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標在背俞與舌本。而出于胸氣之街。蓋三陽之經。上循于頭。是以絡脈亦上出于頭而始絕。三陰之脈。止于膺胸之間。故絡脈亦至膺與背俞而止。按此章與根結篇大義相同。而各有分別。根結篇論三陰三陽之開闔樞。此章論十二絡脈之標本出入。倪氏曰。開闔樞者。

    三陰三陽之氣也。入于脈中為闔。出于膚表為開。出入于皮膚經脈之外內為樞。此論氣而及于脈絡也。

    此章論血氣出入于十二經脈之中。以合三陰三陽之氣。故曰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而不言臟腑之經脈。此論絡脈而及于氣也。蓋血氣之行于膚表者。應六氣之司天在泉。營運于地之外。膚表之氣血。溜注于脈中。應天泉之復通貫于地內。五營運篇之所謂燥勝則地干。暑勝則地熱。風勝則地動。

    濕勝則地泥。寒勝則地裂?;饎賱t地固也。十二經脈。應經水之流行于地中。經脈之血氣。從絡脈而出于膚表猶經水之從支流而注于海。海之云氣。復上通于天。是以論陰陽六氣。不離乎經脈。論十二經脈不離乎陰陽。人與天地參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后。標在命門之上一寸也。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

    標在耳后上角下外也。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動也。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俞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兩筋之間二寸中。

    標在腋下下三寸也。

    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后。標在命門之上一寸。而出于頭氣之街。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后上角下外。而出于頭氣之街。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而出于頭氣之街。鉗上者。耳上也。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之中。標在腋內之動處。而出于胸氣之街。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俞。而出于胸氣之街。手心主之本。在掌后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而出于胸氣之街。按十二經脈之終始。出于井。溜于滎。注于輸。行于經。入于合。而內屬于臟腑。此臟腑之十二經脈也。十二絡脈之本標。乃經脈之支別。故曰此氣之大絡也。絡絕則徑通。蓋血氣從絡脈之起處為本。盡處為標。而出于氣街也。然支絡乃經脈之分派。故曰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三寸中。蓋以本支所分之處為本。而不定在于經俞之穴會也。至于標在頭氣之街者。止之于腦。如太陽之在目內。少陽之在耳中。陽明之在頏顙。乃三陽之絡脈。絕于頭腦之中。亦非頭面之穴會也。經脈之內屬臟腑。外絡形身。應神機之出入。血氣之從絡脈出于氣街。

    營運于膚表。應精氣之降升。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曰亭亭淳淳。孰能窮之。言血氣之升降出入。合天地之化育營運無息者也。

    凡候此者。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石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虛實者。謂十二絡脈之血氣。有虛而有實也。下虛下盛者。虛實之在本也。是以下虛則厥。下盛則熱。上虛上盛者。虛實之在標也。是以上虛則眩。上盛則熱痛。故石者絕而止之。謂絕之于下。而止之盛于上也。虛者引而起之。謂引之于上。而起之出于下也。此候手足之十二絡脈。上出于頭氣胸氣之街者也。朱氏曰。絕者。絕其經脈之血氣。溢于絡脈之中。起者。起其經脈之血氣。而引出于氣街也。此蓋以申明血脈之貫通。非補瀉之謂也。

    請言氣街。胸氣有街。腹氣有街。頭氣有街。脛氣有街。故氣在頭者。止之于腦。氣在胸者。止之膺與背俞。氣在腹者。止之背俞。與沖脈于臍左右之動脈者。氣在脛者。止之于氣街。與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針。必先按而在久應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頭痛眩仆。腹痛中滿暴脹。及有新積痛可移者易已也。積不痛難已也。

    街、路也。氣街者、氣之徑路。絡絕則徑通。乃絡脈之盡絕處。血氣從此通出于皮腠者也。止、盡也。止之于腦者。言頭氣之街。絡脈盡于腦也。止之膺與背俞者。謂胸氣之街。絡脈有盡于膺胸之間者。有從胸上循肩背而始絕者。脈內之血氣?;驈拟咭钢j脈盡處。而出于皮膚?;驈谋秤嶂j脈盡處而出于皮膚也。夫十二經脈。上出于頭氣之街。胸氣之街者。血氣從下而上出于標也。經云。

    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于氣街。而陽明為之長。

    皆屬于帶脈。而絡于督脈。是陽明之血氣。又從沖脈而出于腹氣之街。故與沖脈會于臍之左右動脈也。本經動篇曰。沖脈與少陰之大絡。起于腎。下出于氣街。循陰股。內廉。邪入中。中乃足太陽之部分。故與足太陽之承山。交會于踝上以下。

    此足少陰又同沖脈而出于脛氣之街也。毫針。微細之針。取氣之出于皮毛者也。按之在久者。候氣之至也。夫少陰陽明。為血氣之生始。少陰之血氣。逆于脈氣之街。則不能上行而為頭痛眩仆。陽明之血氣。逆于腹氣之街。則不能布散而為腹痛中滿。此因少陰陽明之氣厥逆。故用毫針久按以候氣。

    故所治者。頭痛眩仆中滿也。及有新積痛可移者。積在氣分。故為易已。積不痛者。積在血分。故難已也。此蓋假積以申明經絡出榮血。出于氣街。與衛(wèi)氣偕行。環(huán)轉無端。或有因于氣逆。或有因于血逆也。陽明為血氣所生之腑。少陰乃先天精氣之臟。故復從沖脈出于腹氣之街。脛氣之街。而充布于皮膚肌腠。是以動篇論足少陰陽明獨動不休者。乃血氣之盛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