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九針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氣血。各不同形?;蛏駝佣鴼庀柔樞?。
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dú)行。或數(shù)刺乃知。或發(fā)針而氣逆。或數(shù)刺病亦劇。凡此六者。各不同行。愿聞其方。
此承前章論刺陰陽之人。而行針之不同也。夫五音之人多陰。左右太少之人多陽。百姓者。天下之大眾。蓋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不離于五。而人亦應(yīng)之。百姓之氣血。各不同形者。謂形中之血?dú)?。有盛有少也。六者。謂重陽之人。陽中有陰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多陰之人。陰中有陽之人。及粗工之所敗也。倪仲玉曰。此篇論刺形。故提二形字。末結(jié)一形字。
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
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臟氣有余。陽氣滑盛而揚(yáng)。故神動而氣先行。
此言重陽之人。神氣之易行也。夫五臟內(nèi)合五行。外合五音。三陰之所主也。心肺居上為陽。肝腎脾居下為陰。陰中之有陽也。重陽之人者。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陽。及心肺之臟氣有余者也。高高。
手三陽之在上也。言語善疾。陰中之陽在中也。舉足善高。足三陽之在下也。心藏神。肺主氣。心肺之臟氣有余。
陽氣滑盛而揚(yáng)。故神動而氣先行也。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shù)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肝為陰中之少陽。心主喜。肝主怒。心藏神。肝藏魂?;觌S神以往來者也。
神動而氣先行者。神魂之相離也。重陽而頗有陰者。陰陽之相合也。陰陽之離合難。故神與魂合。則其神不能先行矣。上文曰氣先行。此則曰神。不能先行。蓋氣行則神行。神行則氣行。神氣之相隨也。
夫行針者。貴在得神取氣。然而神有易動。氣有易往。是以數(shù)刺而病益甚者。反傷其神氣也。仇汝霖曰。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數(shù)怒者易解。言其人易怒而易解者。重陽之人頗有陰也。蓋多陰者多怒。
此陽中之陰。故易怒而易解也。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diào)。而血?dú)饽诐苫?。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p>
徐振公曰。此言陰陽和平之人。血?dú)饽诐苫?。故氣出疾而與針相逢也。倪仲玉曰。謂陰陽之氣。皆應(yīng)于針。
黃帝曰。針已出而氣獨(dú)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沉者內(nèi)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后。故獨(dú)行也。
徐振公曰。此言多陰之人。針已出。而陰氣獨(dú)行也。其陰氣多而陽氣少者。陰氣沉而陽氣浮。陰陽之相離也。
故針已出。則微陽之氣。隨針外泄。陰氣獨(dú)行于內(nèi)。此陰陽不和。不能交相守。而微陽之易脫也。
黃帝曰。數(shù)刺乃知。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shù)刺乃知也。
徐振公曰。此言陰中有陽之人。數(shù)刺而始知也。陰中有陽者。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難于往來。
故數(shù)刺乃知。此陰陽守于內(nèi)也。二節(jié)言多陰少陽之人。有陰陽之相離者。有相守者。陰陽離合之道。
行針者不可不知。仇汝霖曰。多陰少陽。故陰陽不合。陰中有陽。故陰陽相和。蓋陽生于陰也。
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shù)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徐振公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神氣之易散也。多陰之人。氣隨針出。微陽之易脫也。陰陽有離有合。氣之有浮有沉。粗工不知浮沉離合之道而失之。以致數(shù)刺而病益甚也。夫五音之形。
陰氣多而陽氣少。左右太少之形。陽氣多而陰氣少。故善用針者。調(diào)其陰陽。而使形氣之無過焉。
仇汝霖曰。神氣者。五臟之神氣也。重陽之人。使神氣外弛。則愈亡其陰矣。多陰少陽之人。使陽氣隨針而出。則愈亡其陽矣。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也。
本草著作?!队褲O齋醫(yī)話》叢書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物為序排列。每藥簡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yùn)用要點,所附個人經(jīng)驗,每出新意,甚切實用?,F(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醫(yī)學(xué)大成》本。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黃帝問于岐伯曰。余聞九針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氣血。各不同形?;蛏駝佣鴼庀柔樞?。
或氣與針相逢。或針已出。氣獨(dú)行。或數(shù)刺乃知。或發(fā)針而氣逆。或數(shù)刺病亦劇。凡此六者。各不同行。愿聞其方。
此承前章論刺陰陽之人。而行針之不同也。夫五音之人多陰。左右太少之人多陽。百姓者。天下之大眾。蓋天地之間。六合之內(nèi)。不離于五。而人亦應(yīng)之。百姓之氣血。各不同形者。謂形中之血?dú)?。有盛有少也。六者。謂重陽之人。陽中有陰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多陰之人。陰中有陽之人。及粗工之所敗也。倪仲玉曰。此篇論刺形。故提二形字。末結(jié)一形字。
岐伯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黃帝曰。何謂重陽之人。岐伯曰。重陽之人。
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臟氣有余。陽氣滑盛而揚(yáng)。故神動而氣先行。
此言重陽之人。神氣之易行也。夫五臟內(nèi)合五行。外合五音。三陰之所主也。心肺居上為陽。肝腎脾居下為陰。陰中之有陽也。重陽之人者。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陽。及心肺之臟氣有余者也。高高。
手三陽之在上也。言語善疾。陰中之陽在中也。舉足善高。足三陽之在下也。心藏神。肺主氣。心肺之臟氣有余。
陽氣滑盛而揚(yáng)。故神動而氣先行也。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岐伯曰。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shù)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肝為陰中之少陽。心主喜。肝主怒。心藏神。肝藏魂?;觌S神以往來者也。
神動而氣先行者。神魂之相離也。重陽而頗有陰者。陰陽之相合也。陰陽之離合難。故神與魂合。則其神不能先行矣。上文曰氣先行。此則曰神。不能先行。蓋氣行則神行。神行則氣行。神氣之相隨也。
夫行針者。貴在得神取氣。然而神有易動。氣有易往。是以數(shù)刺而病益甚者。反傷其神氣也。仇汝霖曰。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數(shù)怒者易解。言其人易怒而易解者。重陽之人頗有陰也。蓋多陰者多怒。
此陽中之陰。故易怒而易解也。
黃帝曰。其氣與針相逢奈何。岐伯曰。陰陽和調(diào)。而血?dú)饽诐苫?。故針入而氣出疾而相逢也?/p>
徐振公曰。此言陰陽和平之人。血?dú)饽诐苫?。故氣出疾而與針相逢也。倪仲玉曰。謂陰陽之氣。皆應(yīng)于針。
黃帝曰。針已出而氣獨(dú)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而陽氣浮。沉者內(nèi)藏。故針已出。氣乃隨其后。故獨(dú)行也。
徐振公曰。此言多陰之人。針已出。而陰氣獨(dú)行也。其陰氣多而陽氣少者。陰氣沉而陽氣浮。陰陽之相離也。
故針已出。則微陽之氣。隨針外泄。陰氣獨(dú)行于內(nèi)。此陰陽不和。不能交相守。而微陽之易脫也。
黃帝曰。數(shù)刺乃知。何氣使然。岐伯曰。此人之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氣往難。故數(shù)刺乃知也。
徐振公曰。此言陰中有陽之人。數(shù)刺而始知也。陰中有陽者。多陰而少陽。其氣沉而難于往來。
故數(shù)刺乃知。此陰陽守于內(nèi)也。二節(jié)言多陰少陽之人。有陰陽之相離者。有相守者。陰陽離合之道。
行針者不可不知。仇汝霖曰。多陰少陽。故陰陽不合。陰中有陽。故陰陽相和。蓋陽生于陰也。
黃帝曰。針入而氣逆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其氣逆。與其數(shù)刺病益甚者。非陰陽之氣。浮沉之勢也。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其形氣無過焉。
徐振公曰。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神氣之易散也。多陰之人。氣隨針出。微陽之易脫也。陰陽有離有合。氣之有浮有沉。粗工不知浮沉離合之道而失之。以致數(shù)刺而病益甚也。夫五音之形。
陰氣多而陽氣少。左右太少之形。陽氣多而陰氣少。故善用針者。調(diào)其陰陽。而使形氣之無過焉。
仇汝霖曰。神氣者。五臟之神氣也。重陽之人。使神氣外弛。則愈亡其陰矣。多陰少陽之人。使陽氣隨針而出。則愈亡其陽矣。此皆粗之所敗。工之所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