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nèi)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腹中痞塊玉簪葉同獨囊蒜搗爛,穿山甲為末,好醋成餅。量痞大小貼之,兩炷香為度。其痞化為膿血,從大便出。然須量人大小強弱貼之。(《衛(wèi)生備要》)
痞塊硬痛吳茱萸炒熱,布裹熨之。(《宜良李氏刊方》)
痞塊硬痛如刀刺者商陸根不拘多少,搗碎蒸之,以新布裹,熨痛處,冷再換。(《孫真人方》)
灸痞法擇破日,清晨令患人勿飲食,一進門檻內(nèi)即睡倒地上,將病患男左女右手,以掌至指根長短為則,在肛門。往背上比得停留,以墨記之。取艾七炷,用七姓人揉熟在患人頭前。地上擺七壯如王字樣(圖缺),取七壯之尖,灸病患穴上,余皆一齊灸地,臨灸咒曰∶干元亨利,貞天地之德也。灸畢,至日將落時,方許食粥雞肉等物,以發(fā)之。忌生冷七日。此日但換門檻,可灸數(shù)人,灸畢,將病患身下灰土并艾灰俱掃,送十字路上,弗可回顧。若遇人,神在腰,雖破日,亦不宜灸。自一歲至六十歲俱可灸。但灸瘡不發(fā)者,難治。
乃遼左戴神醫(yī)所授法也。(《錄竹堂方》)
抓癖膏血余 香油 桐油 生豬腦子(各半斤) 桃仁(四兩) 白蠟(四錢) 同下鍋內(nèi),文武火熬的腦子盡濾去渣,下黃丹(十四兩),熬成膏,待溫再下胡黃連、白芷、蘇木、紅花、三棱、莪術(shù)(各三錢)、歸尾、 砂(各五錢)、麝香(一錢五分),各為細末,入前膏內(nèi),攪勻收貯,勿令泄氣。有塊先用皮硝煎水洗患處,次用姜擦,方用絹帛攤貼,后用鞋底炙熱熨之,五七十遍,覺內(nèi)熱方可,痞即消縮,其效如神。(《李滄溪方》)
大人小兒癖塊方甘草 甘遂 莧菜(各三錢) 砂(一錢) 木鱉子(四個去殼) 鱉肉(一兩) 蔥頭(七個) 加蜜少許,共搗成膏,以狗皮攤貼。如藥干,用蔥蜜潤之,二次即消。(《葉天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