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急診醫(yī)學》 第十節(jié) 顱腦創(chuàng)傷的預后判斷

    臨床實踐證明,意識障礙的程度,顱內(nèi)壓增高的情況,顱腦損傷的部位,顱內(nèi)血腫發(fā)生的范圍以及病人的年齡等,對預后都有直接影響。

    一、意識障礙的程度

    常標志著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一般以格拉斯哥昏迷記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來測定。當GCS少于4分時,預后多不良;大于8分時良好;5~7分,則對病人的預后不反應有明顯的意義。

    二、顱內(nèi)壓

    用顱內(nèi)壓監(jiān)護儀,觀察顱內(nèi)壓力(intercranial pressure,ICP)的增高情況,對病人的預后有密切關系,ICP在8.0kPa(60mmHg)以上者,預后不良;2.8~5.33kPa(21~40mmHg)者,可使治愈率下降1/4;如顱內(nèi)壓能控制在2.67kPa(20mmHg)以下者,則預后多良好。

    三、復發(fā)血腫

    經(jīng)CT腦掃描觀察到的顱內(nèi)血腫,多發(fā)者,如腦內(nèi)外或雙側(cè)性者,預后較差。

    四、損傷部位

    凡顱腦損傷涉及到腦干者,預后多不良,其中以橋腦及延腦受損者,預后最差。臨床多表現(xiàn)為四肢肌張力低下,瞳孔散大、固定,眼腦綜合征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呼吸變淺,雖作多種搶救措施,病死率仍在90%以上;中橋腦損傷,雖較前者好些,仍有時顯的去腦強直,呼吸異常,瞳孔不整、光反應消失,眼腦反射障礙及眼球呈分離狀態(tài),病死率在90%左右;中腦損傷,較前兩者都好些,但仍表現(xiàn)為去腦強直,雙側(cè)病理征,瞳孔散大,但光反射存在,眼腦反射正常,病死亡率可下降到60%左右。

    五、老年人

    因解剖生理學上的特點,老年人顱腦損傷,較諸20歲以下青少年病人的預后差。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吳普
  • 作者:
    吳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