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簡明醫(yī)彀》 翻胃

    經(jīng)曰∶濁氣在上,則生脹,邪氣逆上,則嘔而吐。是證由榮衛(wèi)俱虛,氣血不足,停水積飲于胃,則臟冷而脾不營運,氣逆而成翻胃也。故朝食暮吐,心下牢大如杯;甚則食已即吐。經(jīng)曰∶得谷則昌,絕谷則亡。谷味難進。去死不遠(yuǎn)?;颊咧?,萬緣屏息。澄心靜養(yǎng)。參酌方藥。尤宜食干飯,以陳年醬、姜下之??室愿收嶂?,少入姜汁為飲,能飲驢尿最佳,切忌羹湯、生冷、硬物。近世多以辛香燥熱之藥治之,間有虛寒者取效。若食已即吐,屬實熱者用之,因辛能行氣破滯。雖然暫可,由是五臟之火反熾,脾胃之陰愈傷,病轉(zhuǎn)甚矣。尤有藥餌將養(yǎng)得宜,遂獲小愈;則百念復(fù)生。飲食雜進,病加不能生全,理當(dāng)預(yù)知。如有痰熱、大便燥秘,日服滾痰丸數(shù)分(方見痰門)。脈緊而弦為虛寒,浮緊滑數(shù)皆為熱。小弱遲澀為寒而正氣虛,兼助元、健脾和胃為本。

    主方

    半夏(制)濃樸梔子(炒黑)黃連(姜制)陳皮(各八分)茯苓蒼術(shù)(米泔浸,炒)竹茹枳殼(各八分)香附子神曲澤瀉當(dāng)歸白豆蔻(各五分)甘草(二分)上生姜三片,水二鐘,煎八分,入磨沉香汁服。

    和中桔梗湯

    治上焦氣熱上沖,食已即吐,脈浮而洪。

    桔梗(兩半)半夏曲(二兩)陳皮(去白,一兩)白術(shù)(一兩五錢)枳實(炒)白茯苓濃樸(姜炒,一兩)上咀,每服一兩。煎取清汁,調(diào)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三服之后,氣漸下,吐漸止。然后去木香末,每料中加芍藥二兩,黃一兩五錢,服之便愈。如大便燥硬,食不能下,以小承氣湯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

    木香散

    木香、檳榔各等分為末(小承氣見傷寒。)

    茯苓澤瀉湯

    治翻胃吐而渴欲飲水。

    澤瀉(四兩)白茯苓(半斤)甘草桂枝(各二兩)白術(shù)(三兩)生姜(四兩)上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三合,日三服。一方有小麥一升。

    青金丹

    治翻胃及一切寒熱嘔吐,百藥不效者,一服即止。

    水銀(一兩)硫黃(五錢)上同研至不見星,每服一錢,濃生姜、陳皮湯調(diào)下,未止再服?;蚪杈G豆大,姜湯下。

    屬寒者二錢,姜汁酒熱調(diào)服,濃被蓋出汗。小兒量服。

    更以半夏(三錢)、陳皮(二錢)、茯苓、濃樸、藿香、蒼術(shù)(各一錢)生姜(七片),搗,入水煎成,調(diào)砂仁(炒,研,一錢)服。另取姜汁半杯,和湯一杯,熱而辣者,每進藥一口,姜湯一口送,服完,頻飲熱姜湯。垂死者用人參二錢,水煎頓服。日再進以人參煮粥,食未安再服。

    滾痰丸

    治痰熱吐(方見痰門。)

    荊黃湯

    熱氣沖逆,食已即吐(方見嘔吐。)

    簡便方

    平胃散(根據(jù)方制成)。姜汁、紅棗丸,鹽湯下;或姜,棗同研服。

    又六一散,生姜自然汁澄下稠者(糖果店柞姜絲最多),和丸綠豆大,湯下。

    又白粱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和服。

    又干柿餅燒灰(一錢),酒下。

    又米粉搜和成劑,丸如桐子大,煮熟,點鹽少許,空心和汁吞。

    又大附子(一個),姜汁一碗浸透煮干,母丁香(十個),共為末,以少許安掌中,不時舐服。

    又蚯蚓屎(一兩),木香(五錢),共為末,神曲糊為丸,陳皮,姜湯送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