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簡明醫(yī)彀》 腹痛

    (附∶絞腸沙)帝曰∶愿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jīng)脈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寒氣入經(jīng)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夫腹痛之證,多因勞役過甚,飲食失節(jié),中氣不足,寒氣乘虛而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jīng)曰∶得炅則止。炅者,以熱治寒,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臟位有高下,感受不同,為病非一。故痛有九種,曰寒、熱、食、血、濕、痰、蟲、虛、實是也。凡痛綿綿無減增,以熱手暖氣按之,飲熱姜湯之類得暫止,脈沉遲者,虛寒也。時痛時止,腹?jié)M堅實,按之愈痛,口渴,大便秘結(jié),脈洪數(shù)者,實熱也。痛甚欲大便,利后痛減,脈沉實者,食積也。痛有常處而不動移,從心下至腹,遍滿而痛,若小便不利,宜通小便。若小便利者,屬蓄血,脈澀者,瘀血或死血也。居處卑濕,多飲停蓄為涎,肥人氣虛,脾濕生痰,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少可,脈濡滑者,濕痰也。痛定能食,時作時止,面白唇紅,或肚上青筋腫聚,往來無休止,嘔吐清水,脈乍大乍小者,蟲也。(脈宜沉細,忌浮大)。

    主方

    蒼術(shù)香附撫芎茯苓白芍(各一錢)陳皮濃樸神曲半夏枳實(各七分)甘草(三分)上生姜三片,水煎服。

    寒痛加良姜、干姜(炮)、肉桂、藿香、木香、砂仁、吳萸、濃樸;不止加玄胡、茴香,甚者加乳香、沒藥各五分,研細,調(diào)入服。寒極手足冷加附子,去良姜、吳萸,甚則用理中湯之類(方見寒門)。熱痛加梔子(炒)、滑石、黃連(炒)、白芍(煨);不止加玄胡,甚者加木香、砂仁、茴香、乳香從治。食痛加濃樸、山楂、麥芽、木香、砂仁、官桂、干姜。濕痛,小便不利加豬苓、澤瀉。痰痛加南星。痛甚防干霍亂,戒米湯,一口即死。

    活血湯

    治瘀血作痛。

    烏藥赤芍藥當歸尾桃仁牡丹皮玄胡(各一錢)枳殼(一錢)撫芎紅花官桂木香(各五分)加姜煎服。

    桂枝大黃湯

    治腹?jié)M痛,躁渴。經(jīng)曰∶痛隨利減,脹以利寬。

    白芍(六錢)桂枝生姜(各三錢)甘草(二錢)大黃(一錢)姜、棗煎服。

    芍甘湯

    治諸腹痛效。

    白芍(三錢)甘草(一錢)上加生姜五片,水煎服。熱痛加黃芩。

    草蔻湯

    治臍腹虛寒疼痛。

    澤瀉(一錢)木香(三分)神曲(四分)半夏(制)枳實(麩炒)草豆蔻黃益智仁甘草(炙,各五分)青皮陳皮(各六分)川歸茯苓(各七分)上咀,加生姜三片,黑棗一枚,水煎服。

    濃樸溫中湯

    治胃虛腹?jié)M疼痛。

    濃樸(姜制)陳皮(各一錢)茯苓草豆蔻木香甘草(各五分)干姜(三分)上咀,水盞半,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時熱服。

    黃芩芍藥湯

    治腹痛脈洪大,口渴因火者。

    黃芩芍藥甘草(等分)上銼,加生姜水煎服。

    溫經(jīng)湯

    治虛寒腹痛。

    良姜香附陳皮濃樸當歸茴香益智砂仁木香官桂玄胡(等分)水煎服。

    檳梅湯

    治蟲痛檳榔枳實香附木香砂仁濃樸干姜肉桂川楝子楝根皮(等分)甘草(減半)川椒(二十粒)烏梅(二個)上姜一片,水煎服。未止加黃連。

    承氣湯

    (方見傷寒)加檳榔、木香,治實熱痛。

    簡便方

    (治諸腹痛)小麥稈燒灰、去火毒,將麻布包,煮汁服,立止。

    又方白砂糖一兩,酒三碗煮服。

    又菖蒲根二寸(捶碎)吳萸同煎熱服。

    又官桂一兩,水二碗,煎八分服。未止再服,無桂用生姜。

    又木瓜三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水煎服。或胡椒二十一粒擂,熱酒服。川椒亦可。

    又方(熱痛)梔子十四枚,豆豉七合,水二大腕,先煮豆豉至碗半,絞去渣,納梔子煎至八分去渣,分二服?;蛎鞯\末淡湯泡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