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銀半夏、地珠半夏、銀半夏
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銀南星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aema bathycoleum Hand. Mazz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外皮,曬干或烘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600-3400m的松林下、草坡或高山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多年生草本。塊莖扁球形,直徑1-2cm。鱗葉2,長6-8cm,抱持葉柄,短銳尖,有芒狀硬尖頭。葉1,葉柄長9-25cm,下部鞘狀;葉片綠色,全緣或3全裂;3裂葉的裂片狹披針形或橢圓形,由中部向兩頭漸狹,側(cè)脈上升,與中肋相交成20度-30度銳角,近邊緣連結(jié)成集合脈;全緣單葉形態(tài)多變,線形、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5-18cm,寬0.4-4cm,銳尖或漸尖,基部狹楔形至微心形?;ㄐ虮ǔiL于葉柄,長15-28cm,粗1-1.5mm,向上增粗;佛焰苞綠色或淡黃色,長8.5-17cm,管部漏斗狀,長5-6cm,斜截形,邊緣略反卷,無耳,檐部與管部近等長,較寬,卵狀披針形;肉穗花序單性,纖細(xì),下部2-3cm,具花,附屬器細(xì)長,紫色至蒼白,無柄,漸狹長線形的長尾,長9-20cm,彎曲下垂;雄花序紫色,雄花有雄蕊4,花藥先端開裂。雌花序黃綠色,子房長卵圓形,先端漸狹為短的花柱,柱頭頭狀。果序長3-4cm,漿果有種子1-4?;ㄆ?月,果期8月。
本品常于山珠南星 A. Yunnanense Buchet 混生。但本種葉片全緣或3裂,裂片狹長,披針形或橢圓形,附屬器細(xì)長,長9-10cm,下垂。本種和山珠南星在云南均作半夏入藥。云南西南部及南部干熱河谷灌叢中的河谷南星 A. Prazeri Engl.也常用以代半夏。
肺;胃;心經(jīng)
味辛;性平;有毒
陰虛燥咳,血證及口渴者禁服。
化痰止咳;和胃止嘔;消腫散結(jié)。主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妊娠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骨折;癰瘡衩起;蛇咬傷
內(nèi)服:煎湯,3-6g(宜用姜炮炙,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新華本草綱要》:塊莖:味辛,性平,有毒。有化痰止咳、消腫散結(jié)、止吐的功能。用于蛇傷、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妊娠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癰瘡初起、骨折。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銀半夏、地珠半夏、銀半夏
英文名Highsheath Arisaema出處始載于《中國植物志》。
來源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銀南星的塊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aema bathycoleum Hand. Mazz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外皮,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600-3400m的松林下、草坡或高山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塊莖扁球形,直徑1-2cm。鱗葉2,長6-8cm,抱持葉柄,短銳尖,有芒狀硬尖頭。葉1,葉柄長9-25cm,下部鞘狀;葉片綠色,全緣或3全裂;3裂葉的裂片狹披針形或橢圓形,由中部向兩頭漸狹,側(cè)脈上升,與中肋相交成20度-30度銳角,近邊緣連結(jié)成集合脈;全緣單葉形態(tài)多變,線形、披針形至長圓形,長15-18cm,寬0.4-4cm,銳尖或漸尖,基部狹楔形至微心形?;ㄐ虮ǔiL于葉柄,長15-28cm,粗1-1.5mm,向上增粗;佛焰苞綠色或淡黃色,長8.5-17cm,管部漏斗狀,長5-6cm,斜截形,邊緣略反卷,無耳,檐部與管部近等長,較寬,卵狀披針形;肉穗花序單性,纖細(xì),下部2-3cm,具花,附屬器細(xì)長,紫色至蒼白,無柄,漸狹長線形的長尾,長9-20cm,彎曲下垂;雄花序紫色,雄花有雄蕊4,花藥先端開裂。雌花序黃綠色,子房長卵圓形,先端漸狹為短的花柱,柱頭頭狀。果序長3-4cm,漿果有種子1-4?;ㄆ?月,果期8月。
性狀本品常于山珠南星 A. Yunnanense Buchet 混生。但本種葉片全緣或3裂,裂片狹長,披針形或橢圓形,附屬器細(xì)長,長9-10cm,下垂。本種和山珠南星在云南均作半夏入藥。云南西南部及南部干熱河谷灌叢中的河谷南星 A. Prazeri Engl.也常用以代半夏。
歸經(jīng)肺;胃;心經(jīng)
性味味辛;性平;有毒
注意陰虛燥咳,血證及口渴者禁服。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和胃止嘔;消腫散結(jié)。主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妊娠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骨折;癰瘡衩起;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6g(宜用姜炮炙,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塊莖:味辛,性平,有毒。有化痰止咳、消腫散結(jié)、止吐的功能。用于蛇傷、痰飲咳嗽、胃寒嘔吐、妊娠嘔吐、神經(jīng)性嘔吐、癰瘡初起、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