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臭淵,俗名腦漏)經(jīng)曰∶鼻者,肺之外候。又曰∶膽邪移熱于腦,令人辛鼻淵。蓋肺開竅于鼻,肺氣清順,鼻氣通利而知香臭;肺受風火之邪,怫郁于經(jīng),則津液壅沸,故鼻氣不得宣調(diào),或流濁涕,稠水不止,名鼻淵證,俗為腦漏是也。此火極反兼水化之象。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故經(jīng)曰亢則害,承乃制也。凡鼻之為病,如生瘡,干結、痛癢、鼽衄,至于鼻痔、鼻息、鼻癰、鼻等諸證,皆屬于火也。惟傷風鼻塞,流清涕者為寒;若鼻中熱氣,濁涕有痰,亦為熱矣。脈右寸浮洪而數(shù)。治當清肺火,有風邪兼疏散。
主方
(鼻竅不利)片芩梔子防風桔梗枳殼桑皮石膏玄參荊芥木通(等分)甘草(減半)枇杷葉(三片,刷去毛,蜜炙)水煎服。
又防風通圣散(因熱宜服。寒天減硝、黃等味)。
辛荑湯
治肺氣不利,頭目昏眩,鼻塞聲重,鼻淵涕水。
辛荑川芎白芷防風羌活荊芥本薄荷木通(各一兩)細辛升麻甘草(炙。各三錢)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
麗澤通氣散
治鼻不聞香臭。
黃(八分)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升麻(各六分)葛根(六分)炙甘草(四分)麻黃(冬月可加)川椒白芷(各二分)上咀,作一服。姜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水二盞煎,食遠溫服。
芎散
治鼻塞為癰。
芎檳榔肉桂麻黃防己木通細辛石菖蒲白芷(各八分)木香川椒甘草(各四分)上咀,每服三錢。水二盞,姜三片,紫蘇葉(少許),煎八分,食遠服。
簡便方
(治鼻內(nèi)窒塞不通)菖蒲皂角(等分)為末,每一錢,綿裹塞鼻,仰臥。
又南星湯泡二次,切、曬為末。每二錢,棗七枚,甘草(少許),食后服。
又瓜蒂、藜蘆(各等分),為末,每一錢綿裹塞鼻中,日三易之。
又槐葉五兩,水五碗,煎二碗,量下蔥三莖,豆豉一撮,再煎二沸,分二服?;蛴寐樾瑹?,吹鼻中即通。
又方(治鼻赤、酒皺鼻)梔子略炒為末,黃蠟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又天門冬側柏葉細茶(各一兩)共研一處。每日用一撮,盛于罐中滾湯內(nèi),蓋好當茶,一月效。
又方(治鼻內(nèi)生瘡)用黑牛耳內(nèi)垢敷。
又橘核微炒為末,每服一錢,研胡桃肉酒下。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五卷。 分 100 門,包括外感、內(nèi)傷、外證、婦科、幼科等,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后附“丹溪翁傳”。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臭淵,俗名腦漏)經(jīng)曰∶鼻者,肺之外候。又曰∶膽邪移熱于腦,令人辛鼻淵。蓋肺開竅于鼻,肺氣清順,鼻氣通利而知香臭;肺受風火之邪,怫郁于經(jīng),則津液壅沸,故鼻氣不得宣調(diào),或流濁涕,稠水不止,名鼻淵證,俗為腦漏是也。此火極反兼水化之象。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鬼賊。故經(jīng)曰亢則害,承乃制也。凡鼻之為病,如生瘡,干結、痛癢、鼽衄,至于鼻痔、鼻息、鼻癰、鼻等諸證,皆屬于火也。惟傷風鼻塞,流清涕者為寒;若鼻中熱氣,濁涕有痰,亦為熱矣。脈右寸浮洪而數(shù)。治當清肺火,有風邪兼疏散。
主方
(鼻竅不利)片芩梔子防風桔梗枳殼桑皮石膏玄參荊芥木通(等分)甘草(減半)枇杷葉(三片,刷去毛,蜜炙)水煎服。
又防風通圣散(因熱宜服。寒天減硝、黃等味)。
辛荑湯
治肺氣不利,頭目昏眩,鼻塞聲重,鼻淵涕水。
辛荑川芎白芷防風羌活荊芥本薄荷木通(各一兩)細辛升麻甘草(炙。各三錢)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
麗澤通氣散
治鼻不聞香臭。
黃(八分)蒼術羌活獨活防風升麻(各六分)葛根(六分)炙甘草(四分)麻黃(冬月可加)川椒白芷(各二分)上咀,作一服。姜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水二盞煎,食遠溫服。
芎散
治鼻塞為癰。
芎檳榔肉桂麻黃防己木通細辛石菖蒲白芷(各八分)木香川椒甘草(各四分)上咀,每服三錢。水二盞,姜三片,紫蘇葉(少許),煎八分,食遠服。
簡便方
(治鼻內(nèi)窒塞不通)菖蒲皂角(等分)為末,每一錢,綿裹塞鼻,仰臥。
又南星湯泡二次,切、曬為末。每二錢,棗七枚,甘草(少許),食后服。
又瓜蒂、藜蘆(各等分),為末,每一錢綿裹塞鼻中,日三易之。
又槐葉五兩,水五碗,煎二碗,量下蔥三莖,豆豉一撮,再煎二沸,分二服?;蛴寐樾瑹?,吹鼻中即通。
又方(治鼻赤、酒皺鼻)梔子略炒為末,黃蠟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又天門冬側柏葉細茶(各一兩)共研一處。每日用一撮,盛于罐中滾湯內(nèi),蓋好當茶,一月效。
又方(治鼻內(nèi)生瘡)用黑牛耳內(nèi)垢敷。
又橘核微炒為末,每服一錢,研胡桃肉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