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簡明醫(yī)彀》 論形色

    (附∶手指脈紋八段錦手指訣)額屬心,色紅,主火盛,風(fēng)熱煩躁;青主驚。

    左臉屬肝,色赤,主身熱拘急,肝風(fēng);青主驚;黑,腹痛。

    右臉屬肺,色赤,主身熱,氣粗壅嗽;白主咳嗽痰氣;青,風(fēng)入肺。

    鼻屬脾,色紅,肺熱極、衄血,內(nèi)燥孔干,熱氣出;或濁涕痰嗽,內(nèi)生風(fēng)。白色清涕,外感傷風(fēng),或泄瀉。

    下頦屬腎,色赤,主膀胱熱,小便不利。

    顴色赤,積熱痰盛,身熱。

    頰色赤,內(nèi)熱夜啼。

    印堂青,主驚;紅,火盛;黑,客忤、邪祟。

    山根紫,傷乳食;青,驚;黑,危。

    準(zhǔn)頭黃,吐瀉;赤,熱;青,驚;紅紫,痰氣;黑,危。

    眉皺,痢疾;紅,夜啼、心煩躁熱。

    眼黑睛黃,傷寒;白睛黃,濕積,赤,心熱;淡紅,心虛熱;青,肝熱。眼胞赤爛,脾臟濕熱;白睛黑,死。

    人中黑,腹痛蟲動;點點黑,吐利。

    口唇紅,干燥、脾熱;赤裂,脾熱極;紫,風(fēng)寒;白,虛弱。

    承漿黃,吐;青,驚。

    面淡白;惡心不食;青白,吐瀉,欲發(fā)驚風(fēng)。面青唇白,吐乳胃冷;青黑,吐沫;不吐者蟲痛。黃,食積;亦主驚或天。面青身熱發(fā)躁,多變痢疾;面青有汗,口內(nèi)氣熱,必發(fā)痛。面黃盜汗,面青有驚;青黑或時吐沫者,客忤、天,啼哭兇。面紅赤色,傷寒發(fā)熱,身躁不安,心煩。

    頭面青筋,欲作驚搐,或吐,肚痛。頭面大小青筋如綠繩透起者,急治;不爾,發(fā)驚搐。

    太陽紅,血淋;青,驚;赤,傷寒。

    風(fēng)池紅,熱,多啼;黃,吐逆。

    《金匱》青筋,驚。

    舌紅、干,燥熱;白苔、黃苔熱甚;舌卷,驚;舌破裂有瘡,心火;赤腫,大便秘,小便不通,或熱瀉;舌黑如芒刺,陽毒熱極;久瀉痢,舌黑及傷寒等證,舌黑而濕滑者死。

    耳微黃,驚。耳葉干燥,睡中切牙主疳、骨蒸熱。耳尖冷,耳后紅紋,麻痘;耳內(nèi)膿、外有瘡,腎經(jīng)積熱。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