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簡明醫(yī)彀》 諸證治方

    三豆湯

    治痘蘊(yùn)熱煩躁。

    以下十方可預(yù)服,或天行時即服。

    赤小豆(出廣東)黑豆(即馬料豆)綠豆加甘草煎熟,令兒飲汁食豆。

    四脫丹

    蟬蛻(去土)鳳凰蛻(即抱出雞子殼)神仙脫(即父母爪甲,火炙)蛇蛻(火焙)上四味各為細(xì)末,等分,每服一錢。煉蜜為丸如綠豆大,每年除夜甘草湯服,三年痘毒消。

    玄菟丹

    玄參(去蘆,木杵,石臼搗,曬燥,研細(xì)末。四兩)菟絲子(絹袋,水淘凈,好酒浸二日,煮絲出,搗、捏餅,曬、研,八兩)二味俱勿犯鐵器。黑砂糖和丸如彈子大,每日服三丸,砂糖湯化下,無時。

    朱砂丹

    朱砂(大塊如墻壁,鮮紅光明似云母色者。細(xì)研、水飛,澄去水,曬、研萬下。

    五錢)牛黃(陜西,千層者。二分,勻)每服五分,蜜調(diào)服。痘將發(fā)時,用豬糞調(diào)水,濾清汁調(diào)朱砂服,大解痘毒。

    甘草散

    預(yù)服消毒,痘出不太盛。

    大甘草(炙)為末,每日食后白湯調(diào)下五分。人中黃尤佳。

    生油劑

    治小兒臟腑伏熱,未成痘疹,四肢、頭額微熱。用生油一小盞,旋入鐵銚內(nèi),用溫水一小盞傾和入,以杖攪之,煎令水盡,更令攪勻,如蜜則止。夜臥時,百日至三歲,每服一蜆殼;五、七歲三蜆殼;八歲至十五歲半合;大人一合,量增減。服后良久令臥,少時大小便通利,熱毒退,痘疹不生。

    苦楝子湯

    取楝樹子煎湯浴兒,痘疹不出,出亦稀少。

    麻油擦法

    痘發(fā)時,每夜臨臥用手中三指蘸麻油,擦兒頭至足遍身,然后睡,即可以使輕。此亦暢達(dá)流通,升脫凝滯之義也。

    稀痘飲

    (天行將發(fā)痘時預(yù)服)山楂紫草牛蒡子(各一錢)防風(fēng)荊芥(各一錢二分)甘草(五分)生姜一片,水一鐘,煎服。

    瑣瑣葡萄(出回回國。進(jìn)貢年陜西、北京皆有。)小兒食之,稀痘。

    升麻葛根湯

    治初熱壯盛,疑似難明,服之。末見痘,表熱甚者。

    升麻(一錢)葛根(二錢)甘草(一錢)白芍藥(一錢)加姜、蔥煎服。

    或加紫蘇、山楂、牛蒡子、筍尖(各一錢,)冬加麻黃(一錢。)

    消毒飲

    (治痘已出,上焦壅熱,胸膈不快。)荊芥(二錢)牛蒡子(二錢)甘草(一錢)姜(二片)水煎服。

    清肺飲

    咽干聲啞。

    麻黃(一錢二分)麥門冬(一錢五分)知母天花粉荊芥(各八分)訶子(取肉)菖蒲(各六分)水煎,加竹瀝小半鐘,姜汁三匙,服。

    羌活散郁湯

    治實熱痘初發(fā),身熱壯盛,腮紅面赤,毛焦躁亂,咳嗽喘急,實熱等證。

    防風(fēng)羌活白芷荊芥桔梗地骨皮川芎連翹牛蒡子紫草大腹皮甘草(等分)上為粗末,每五錢加燈心十四枝,水煎服。

    熱郁難發(fā)加升麻??始痈鸶⑻旆?。腹脹鼻塞,面赤若怒,毛直枯加麻黃。大便秘加枳殼、當(dāng)歸。甚不通加大黃。嘔吐加陳皮、豬苓、澤瀉。(禁用生姜、半夏、丁香、木香。)洞泄加升麻(禁用白術(shù)、茯苓、肉果。)咳嗽惡風(fēng)加紫蘇、桑皮。失血加犀角、地黃、黃連。發(fā)斑加黃連、黃芩、山梔。小便赤加滑石、梔子、地黃、芍藥。鼻衄加犀角、黃芩。驚悸加木通、山梔。搐加青皮。不食加山楂、麥芽、神曲。出不快加牛蒡、山楂、蟬蛻。痘紅赤色加生地、紅花、丹皮。熱壯甚加葛根、前胡。見點三日內(nèi)根據(jù)方加減;三日后另有方。

    退火回生湯

    (熱極枯澀)滑石辰砂(各一錢)冰片(三厘)研勻,每一分溫水調(diào)服。

    四順清涼飲

    (壯熱便閉)當(dāng)歸芍藥甘草大黃(等分)水煎服。

    冰肌散

    治痘一齊涌出,一服略斂。熱極者用,熱輕者戒之。

    柴胡前胡黃芩梔子連翹澤瀉黃連黃柏犀角地骨皮牡丹皮為粗末,每三錢,水煎服。

    保元湯

    (即參飲)治元?dú)馓撊?,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飲食少進(jìn),面青白,睡臥寧靜,痘頂不起,漿不足及有雜證,皆屬虛弱,宜服。(血熱、毒壅、火證禁用。)人參(一錢)黃(二錢)甘草(五分,前生用,后炙用)桂(二分,虛寒加用)上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初起的屬虛寒,本方加川芎、桔梗。起脹便兼服。漿足后助收斂,方可加白術(shù)、茯苓、白芍之類。出不快加川芎、官桂。禁蟬蛻、牛蒡、人牙。小便赤加木通、腹皮、茯苓。禁車前、滑石、山梔。泄瀉加白術(shù)、茯苓、木香、肉果。禁豬苓、訶子、龍骨、石脂。大便秘加當(dāng)歸。禁大黃、枳殼、生地。嘔吐加橘皮、干姜、丁香。禁半夏。痰,貝母、杏仁。減食加白術(shù)、人參、神曲。禁山楂、砂仁。傷食加山楂、神曲、麥芽。禁枳實、三棱、蓬術(shù)。煩渴加麥冬、五味子。禁加山楂、砂仁。

    風(fēng)則微散,加紫蘇、防風(fēng)、枳殼。喘急,三、四日前加桔梗、杏仁、蟬蛻。有虛證見者,決非實喘,乃毒不得外達(dá),上乘于肺。禁麻黃、蘿卜子,枳殼諸下氣藥。喘嗽加麥冬、杏仁、五味。禁天粉、桑皮,六、七日間曾經(jīng)泄瀉,后氣喘,乃短氣虛極,加人參則喘自止。腹脹加腹皮、濃樸。

    可兼發(fā)散。有傷生冷,寒氣郁遏,從內(nèi)傷、外感治。內(nèi)傷用丁香、肉桂、神曲、木香。外感用防風(fēng)等藥。四、五日手足厥冷加丁香、肉桂、川芎,倍用黃。夏月去丁香。四肢不起加防風(fēng),減川芎。漿不足加白術(shù)、當(dāng)歸、川芎。發(fā)癢加川芎、當(dāng)歸、白芍、白術(shù)、茯苓。禁僵蠶、蒺藜。癢甚,燒茵陳熏。禁沐浴發(fā)散。

    異攻散

    治痘表虛癢塌,里虛泄瀉,腹脹喘嗽,悶亂煩渴,寒戰(zhàn)切牙,頭溫足冷。凡曾經(jīng)泄瀉后見證,皆屬虛寒,宜急服之。有始初血熱毒火證,過服涼藥變虛寒者亦服。

    木香官桂當(dāng)歸人參茯苓陳皮濃樸丁香肉果(各七分)附子(寒甚者加)半夏(各五分)上為粗末,每服五錢。生姜三片、棗二枚,水一大鐘,煎至六分服。

    木香散

    治痘表虛灰白,內(nèi)虛泄瀉,腹脹,其效如神。(如無灰白,泄瀉等證,勿服。)木香人參肉桂赤茯苓大腹皮青皮前胡訶子(取肉)半夏丁香甘草(各等分)每服五錢,生姜三片,水一大鐘,煎六分溫服。

    四君子湯

    (補(bǔ)元?dú)?,養(yǎng)脾胃)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姜、棗煎服。

    四物湯

    (養(yǎng)血水方,配四君子名八珍湯)當(dāng)歸白芍川芎熟地七日后酒炒,水煎服。

    十全大補(bǔ)湯

    大補(bǔ)血?dú)猓ǘ豁斊侥_闊,漿不滿足,即四君子、四物名八珍湯,更加黃、肉桂。)

    化毒湯

    治痘已出,清熱涼血。(毒一解,不至黑陷;血一涼,不至紅紫。)紫草(無真者,不必用)升麻蟬蛻地骨皮黃芩(酒炒)甘草加木通等分,水煎服。

    十神解毒湯

    治血熱痘證,身如火烙,腮紅臉赤,毛焦色枯,已出未出。三日前痘點煩紅,燥渴多飲,睡臥不寧,小便赤澀者,此血熱也。并宜服。

    生地紅花當(dāng)歸尾桔梗牡丹皮赤芍藥木通大腹皮連翹川芎(等分)上加燈心十枝,水煎服。

    身熱盛加葛根、前胡。毒盛綿密加荊芥、牛蒡。渴加天粉、竹葉、滑石。嘔加橘皮。瀉加豬苓,澤瀉、防風(fēng)。大便閉加枳殼、前胡。喘加蔞仁。便黑加犀角、黃連或桃仁。小便短加木通、澤瀉,赤加梔子、滑石。發(fā)紅斑加犀角、黃芩、黃連、山梔、玄參。煩渴狂亂、譫語加知母、石膏、麥門冬、天粉。嘔、瀉加黃連、豬苓、澤瀉。咽痛加甘草、牛蒡、荊芥。

    痘證屬血熱者多,乃制前方。此證認(rèn)明,只宜重用升提、發(fā)散,使毒得以達(dá)表而從外解;引以滲泄,使熱得以下行而從內(nèi)消。佐以清涼解毒,行血涼血之劑。則雖稠密,亦能消散易,漿易斂,此方之功也。用至痘頂白光,接用太乙保和湯,切勿誤用補(bǔ)藥、熱藥及兜塞藥,則變危急不救。

    太乙保和湯

    治血熱痘,服十神解毒湯,熱證悉去。三日之后,不易長大,用之成漿收靨。

    桔梗川芎山楂木通人參紅花生地糯米(五十粒)燈心(七枝)生姜(一片)水煎服。

    起不快加牛蒡子。便澀腹脹加大腹皮。繁紅不潤加當(dāng)歸、蟬蛻。陷塌加黃。痛加白芷。不勻加防風(fēng)。嗽、渴加麥門冬、五味。癢及水泡加白芷、白芍藥。七、八日漿足,接用保嬰百補(bǔ)湯。

    益元透肌湯

    治實熱痘。服羌活散郁湯后壅熱悉開,三、四日后不肥大,用之成漿收靨。

    即太乙保和湯去生地、紅花,加蟬蛻、牛蒡、陳皮煎服,加減悉同。七、八日漿足,接服保嬰百補(bǔ)湯。

    保嬰百補(bǔ)湯

    治實熱血熱痘。八、九日無他證,并以此方調(diào)理。蓋痘證平順者,不必藥;惡逆者,藥無功。險證宜藥。虛寒者少,二熱證多,特另出此五方。此方后用。

    當(dāng)歸芍藥地黃白術(shù)人參茯苓山藥甘草(等分)棗二枚,水煎服。

    氣虛加黃、官桂。有別證,虛實加減。

    加味四圣飲

    治痘出不快,及變陷倒靨,小便赤,身熱未退,或風(fēng)吹復(fù)冒者。

    紫草黃人參川芎蟬蛻木通木香甘草大便秘加枳殼。上加糯米百粒,水煎服。

    活血解毒湯

    (解余毒)防風(fēng)荊芥生地赤芍當(dāng)歸連翹黃連牛蒡紫草白術(shù)薄荷川芎木通甘草(等分)水煎服。

    玄參升麻湯

    (溫毒發(fā)斑)玄參升麻甘草(等分)水煎服。

    大連翹飲

    (痘后一切熱毒癰腫)連翹防風(fēng)荊芥牛蒡當(dāng)歸柴胡黃芩梔子蟬蛻赤芍木通玄參滑石甘草(等分)上加姜一片,水煎服。

    獨(dú)圣散

    (發(fā)痘)穿山甲(炒,研極細(xì)末)每服五分,兒大加服,酒漿調(diào)。

    人牙散

    (痘不起發(fā))老人牙(火,研極細(xì)末)每服二厘,酒漿調(diào)下,勿多服。

    參蘇飲

    (方見傷風(fēng))犀角地黃湯(方見血門)六一散(方見暑門)白虎湯(方見傷寒)

    柴苓湯

    即小柴胡湯(方見傷寒。)配四苓散(方見便癃)甘桔湯(方見咽喉)理中湯(方見中寒)真人活命飲(方見癰毒)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
  • 作者:
    張曜孫
  • 作者:
    ?
  • 作者:
    王泰林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