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匱翼》 諸血統(tǒng)論

    作者: 尤怡

    失血諸證,妄行于上則吐衄。衰涸于內(nèi)則虛勞。妄返于下則便紅。積熱膀胱則癃閉、尿滲透腸間,則為腸風(fēng)。陰虛陽搏,則為崩中。濕蒸熱瘀、則為滯下。熱極腐化,則為膿血。

    火極似水,則血色紫黑。熱勝于陰,則發(fā)為瘍。濕滯于血,則發(fā)為痛痹。癮疹皮膚,則為冷痹。蓄之在上,其人喜狂。蓄之在下,其人喜忘。

    血出上七竅為血溢,大小便下血為血泄,然《內(nèi)經(jīng)》云∶溢則后血,是血下出,亦可云溢,正不必拘也。

    先見血,后見痰嗽,多是陰虛。先見痰嗽,后見血,多是痰火積熱。

    凡吐衄血太甚不止,當(dāng)防其血暈,用茅根燒煙將醋灑之,令鼻嗅氣以遏其勢,或驀然以血虛眩暈卒倒,不可艾灸,驚哭叫動,動則乘虛而死矣。須以當(dāng)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荊芥穗、甘草各七分,棗二枚,烏梅一個,同煎服之。

    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又不可純用寒涼,必加辛溫升藥。如用寒涼藥,用酒煎、酒炒之類,乃寒因熱用也。久患血證,血不歸元,久服藥而無效者,以川芎為君則效。(丹溪。)

    凡嘔吐血,若出未多,必有瘀于胸膈者,當(dāng)先消而去之。驟用補法,血成瘀而熱,多致業(yè)師薛一瓢先生治陸元賓勞傷吐血,后日漸消瘦,有時發(fā)寒熱,飲食減少,微有干咳,四肢無力,語亦懶。師用大當(dāng)歸一只,重二兩者,木器捶松、陳酒煎,令服三劑。以其人素不飲酒,改用酒水各半煎,果三服而諸病皆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