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shí)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shí)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xué)術(shù)價(jià)值:
集我國16世紀(jì)之前藥學(xué)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xué)者譽(yù)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熱勞者,因虛生熱,因熱而轉(zhuǎn)虛也。其證心神煩躁,面赤唇焦,身熱氣短,或口舌生瘡是也?!睹麽t(yī)雜著》云∶人之一身,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況節(jié)欲者少,過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火旺則陰愈消,而勞瘵咳嗽,咯血吐血等證見矣。故宜常補(bǔ)其陰,使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而水升火降,斯無病矣。
補(bǔ)陰丸方
黃柏(去皮,酒炒褐色) 知母(去皮毛,酒炒) 龜板(酥炙透,各三兩) 杞子 鎖陽(酥炙干) 白芍(酒炒) 天冬(去心,各二兩) 熟地(酒蒸,五兩) 五味(一兩) 干姜(炒紫色,三錢,冬用五錢)
上為末,入煉蜜及豬脊髓三條,和勻杵丸桐子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淡鹽湯送下。寒月可用溫酒下。丹溪原方,有陳皮、牛膝、當(dāng)歸、虎骨、無杞子、天冬、五味、干姜,用酒煮羊
瓊玉膏治虛勞干咳。
生地黃(四斤) 茯苓(十二兩) 人參(六兩) 白蜜(一斤)
上先將生地黃熬汁去滓,入蜜煉稠,再將參苓細(xì)末和入瓷罐封,水煮半日,白湯化服。
按∶虛勞之人,氣血多有郁聚之處,故雖形衰氣少,而脅下迫塞,不得左右臥者,虛中有實(shí)獲效,是豈徒參、地、苓、蜜之力哉。
大造丸
紫河車(一具,米泔水洗凈,少加酒蒸極爛,以山藥末搗和焙干) 敗龜板(酥炙,一兩)天冬 麥冬(各一兩二錢) 熟地(二兩半) 夏加五味(七錢)
上除熟地另杵外,共為末,用酒煮米糊,同熟地?fù)v膏丸桐子大,或蜜丸亦可,每服八九十丸,空心臨臥鹽湯下,冬月酒下。婦人去龜板,加當(dāng)歸二兩。
大補(bǔ)天丸治勞婦虛損勞傷,形體羸瘦,腰痛疼痛,遺精帶濁。
紫河車(初胎者一具,米泔浸凈,入小砂罐內(nèi),加水一碗,煮沸候冷取起放竹籃中,四圍用紙糊蜜烘干為末) 知母(乳炒) 龜板(酥炙,各三兩) 黃柏(蜜炙,三兩) 熟地(五兩,搗) 肉蓯蓉 牛膝 麥冬 山藥(炒) 虎脛骨(酥炙) 黃 (蜜炙) 茯神(各一兩半)杜仲 何首烏 人參
冬加干姜(半兩炒焦。)
上為細(xì)末,用豬脊髓三條蒸熟,加煉蜜和搗為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治骨蒸便溏口渴方
青蒿 烏梅 秦艽 甘草 小麥 水煎服。
草還丹治陰虛骨蒸。
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文武火煎,約童便減至二斗,去青蒿,再煎至一升,入豬膽七個(gè),再熬數(shù)沸,用甘草末,收和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又方
鮮地骨皮(三錢) 紅棗(七枚) 煎湯代茶,日一劑。治骨蒸神效。若治童勞,加燕窩(
黃 鱉甲煎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口燥咽干,頰赤心忪,日晡潮熱,夜有盜汗,胸脅不利,減食多濁,咳唾稠粘,時(shí)有膿血。
黃 知母 桑白皮 炙甘草 赤芍藥 紫菀(各五錢半) 地骨皮 胡(各六錢六分) 肉桂 人參 苦桔梗(各三錢三分) 鱉甲(酥炙) 天冬(各一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一名人參黃 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