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匱翼》 風勞

    作者: 尤怡

    風勞之證,肌骨蒸熱,寒熱往來,痰嗽盜汗,黃瘦毛焦,口臭,或成疳利,由風邪淹滯經(jīng)絡(luò),瘀郁而然。其病多著于肝,亦名肝勞。

    《寶鑒》秦艽鱉甲散

    鱉甲(一兩,醋炙) 柴胡 地骨皮 秦艽 知母 當歸(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入烏梅一枚,青蒿五葉,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臨臥空心,大便硬者服之。大便溏者,半氣半血,服逍遙散?!对椤吩啤皿w虛之人,最易感于邪氣,當先和解,微汗微利之,從其性而治之,次則調(diào)之。醫(yī)者不知邪氣加于身而未除,便行補劑,邪氣得補,遂入經(jīng)絡(luò),往往至死,不可不知也。

    柴胡飲子(太無)

    人參 黃芩 炙草 大黃 芍藥 柴胡 當歸(各半兩)

    每服四錢,水姜煎溫服。

    麥煎散治少男室女,骨蒸黃瘦,盜汗肌熱,口臭,婦人血風攻疰四肢。(方見

    《良方》團魚丸治骨蒸勞嗽累效。

    貝母 前胡 知母 杏仁(各一兩) 柴胡(半兩)

    用團魚二個,同煮熟,取肉連汁食之。將藥焙干為末,再以團魚骨甲,煮汁一盞,和藥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煎黃 六一湯空心送下。病既安,仍服黃 六一湯方調(diào)理。

    《廣濟》療骨蒸肺熱,每至日晚,即惡寒壯熱,頰色微赤,不能下食,日漸羸瘦方

    生地黃(三兩,切) 蔥白(一把) 香豉(二兩) 炙甘草(五錢) 童子 小便(二

    上五味,以地黃等,于小便中浸一宿,平晨煎兩沸、絞去滓,澄取一升二合,分溫二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服一劑,瘥止。

    《直指》全鱉丸此與《良方》團魚丸治同。

    知母 貝母 杏仁(浸去皮,各三兩) 柴胡(二兩) 川芎(一兩) 當歸 明阿

    上粗截,入濃瓷器中,用中等活鱉一個,生宰去頭,以鱉肉并血并藥,用醇酒五升,同浸一藥酒汁調(diào)米粉為糊,丸桐子大,每七十丸,米飲下。

    傷寒余熱未盡,或失于調(diào)攝,致咳嗽寒熱,吐血衄血,纏綿日久,狀如勞瘵。此皆元氣邪氣留著,例用養(yǎng)氣生血藥,兼小柴胡、青蒿、鱉甲,或前胡、犀角、石膏等,隨證加減,無有不愈者。切不可純用補劑,亦不可誤認虛損勞怯,輕用杜仲、熟地、山萸等溫補之藥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