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半夏湯治痰癥嘔吐。
半夏(制,二升) 人參(三兩,切)
上每四錢,姜七片,蜜少許,熟煎服。
小半夏茯苓湯《金匱》云∶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局方》二陳湯治痰飲嘔惡,頭眩心悸。
陳皮 半夏(制,各三錢)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盅,姜三片,食遠服。
東垣云∶辛藥生姜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谷氣不行,胸中痞塞而嘔吐者,惟宜益胃,推揚谷氣而已。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此仲景心法也。
《本事》神術丸治嘔吐清水,亦治嘔酸。(方見痰飲門。)
經(jīng)云∶太陰之復,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苦熱,是嘔水屬濕也?;蛞晃渡n術制炒為丸服之。
丹溪云∶或問吞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以為寒,何也?曰∶吐酸與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郁而成積,成積既久,濕中生熱,故從木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郁積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nèi)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fā),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熱濕積郁之法,為未合經(jīng)意。予嘗論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制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術、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 食蔬果自養(yǎng),則病自愈。
《醫(yī)學入門》(公元 1624 年)明.李榳著。八卷。內(nèi)容為臟腑圖,明以前醫(yī)家簡介,經(jīng)絡、臟腑、診斷、針灸、本草、外感、內(nèi)傷、雜病、婦幼、外科、用藥賦、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習醫(yī)規(guī)格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大半夏湯治痰癥嘔吐。
半夏(制,二升) 人參(三兩,切)
上每四錢,姜七片,蜜少許,熟煎服。
小半夏茯苓湯《金匱》云∶嘔家用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局方》二陳湯治痰飲嘔惡,頭眩心悸。
陳皮 半夏(制,各三錢)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盅,姜三片,食遠服。
東垣云∶辛藥生姜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谷氣不行,胸中痞塞而嘔吐者,惟宜益胃,推揚谷氣而已。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此仲景心法也。
《本事》神術丸治嘔吐清水,亦治嘔酸。(方見痰飲門。)
經(jīng)云∶太陰之復,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苦熱,是嘔水屬濕也?;蛞晃渡n術制炒為丸服之。
丹溪云∶或問吞酸,《素問》明以為熱,東垣又以為寒,何也?曰∶吐酸與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郁而成積,成積既久,濕中生熱,故從木化,遂作酸味,非熱而何?其有郁積之久,不能自涌而出,伏于肺胃之間,咯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nèi)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溫暖,腠理開發(fā),或得香熱湯丸,津液得行,亦可暫解,非寒而何?《素問》言熱者,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者,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又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二陳湯,俱犯丁香,且無治熱濕積郁之法,為未合經(jīng)意。予嘗論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制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術、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 食蔬果自養(yǎng),則病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