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疝氣有寒束于外,郁熱在內(nèi),攻刺急痛者,法必寒熱兼行,如倉卒散之類。丹溪云∶用之無有不效。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山梔仁,治內(nèi)郁之熱也。
倉卒散
山梔仁(四十九個(gè),燒半過) 附子(一枚,炮)
上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入鹽一捻,溫服即愈。
丹溪方
山梔仁 川烏 吳茱萸 橘核 桃仁(各等分)
上研,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