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床營養(yǎng)學》 34.2 食物過敏的原因

    食物是引起食物過敏反應的主要原因,激發(fā)過敏的因素是食物中所含的抗原類物質。但同一抗原對不同個體產生不同的后果,則是個體的反應特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34.2.1 引起過敏的食物

    食物的種類成千上萬,致敏性并不相同,其中只有一部分容易引起過敏。同族的食物常具有類似的致敏性,尤以植物性食品更為明顯,如對花生過敏的病人常對其他豆科植物有不同程度的過敏。各國家、各地區(qū)飲食習慣不同,機體對食物的適應性也就有相應的差異。從而致敏的食物也不同,比如西方認為羊肉極少引起過敏,在我國則羊肉比豬肉的致敏性高;西方人對巧克力、草莓、無花果等過敏的較多,在我國則極少見到。根據(jù)西方的資料易引起過敏的食物為牛奶、雞蛋、巧克力、小麥、玉米、堅果類、花生、橘子、檸檬、草莓、洋蔥、蒜、豬肉,某些海產及魚類,蛤蚌、火雞及雞等。在我國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見表34-1。

    34-1 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食物類別食物舉例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牛奶、雞蛋海產類魚、蝦、蟹、海貝、海帶有特殊氣味的食物蔥、蒜、洋蔥、韭菜、香菜、羊肉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辣椒、胡椒、酒、芥末、姜某些生食的食物生番茄、生花生、生粟子、生核桃、及桃,葡萄、柿子等某些富含細菌的食物死的魚、蝦 、蟹,不新鮮的肉類某些含霉菌的食物蘑菇、酒糟、米醋富于蛋白質而不易消化的食物哈蚌類、魷魚、烏賊種子類食物各種豆類、花生、芝麻一些外來而不常吃到的食品如北京曾一度出現(xiàn)的食物商品:伊拉克蜜棗、象皮魚

    34.2.2 食物中的抗原

    在過敏反應中,抗原也稱為過敏原或變應原(allergen),多為分子量在18,00~30,000daltons之間的糖蛋白。它們多具有抗熱及蛋白水解酶,生物活性高及皮試反應陽性的特點。它們只構成食物中蛋白質的一小部分,比如雞蛋清中的類卵粘蛋白是致敏成分,牛奶所含的20余種蛋白質中,只有5種有致敏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β乳球蛋白。它們又受一些物理化學因素的影響,如番茄成熟時致敏性增強,牛奶燒沸后致敏性減弱。有些過敏原是食物在消化過程中的中間產物。

    有一些人對牛奶過敏是對乳糖耐受不良,這是由于腸內乳糖酶缺少所致。傳統(tǒng)上不畜養(yǎng)牲口的地區(qū),因而在無飲奶習慣的人群中,兒童后期及成年以后,常有乳糖酶缺乏。另外,某些食物中含有胺類及其他有藥理活性的物質,可引起胃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許多癥狀,如香蕉、番茄、菠蘿、干酪中含有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酪素、組胺,巧克力含有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這些物質可引起頭痛或其他副作用。食物添加劑如色素、香料、防腐劑等;有的也可引起不良反應,如Williams等報告食色引起兒童多動癥,味精可引起“中國餐館綜合征”等,這類過敏是藥理作用所致,也表現(xiàn)為對食物的耐受不良,但不屬于免疫反應。

    34.2.3 機體阻止抗原入侵的能力低下

    小腸粘膜形成一道物理的和免疫的屏障,防止抗原等大分子侵入機體。粘膜上皮中含有膜細胞,可通過胞飲作用吸收一些大分子,這些抗原被吸收后在細胞內,多數(shù)被吞噬體和溶酶體消化溶解。所以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進入機體組織的抗原為量極微,并不引起過敏。當屏障機制發(fā)生變化,抗原便可能大量侵入機體,主要原因是:

    (1)機體不成熟嬰兒胃腸道的消化及免疫功能都不夠完善,胞飲作用這種原始的吸收方式相對地也比成人為多,如Rothberg曾在牛奶喂養(yǎng)的早產嬰兒血中查到牛血清白蛋白。

    (2)局部免疫缺陷 腸壁的漿細胞可合成抗體SIgA(分泌型IgA),存在于腸液中,覆蓋在腸粘膜表面。許多報告提示SIgA的作用是保護腸上皮組織,使細菌、病毒及抗原等大分子不易粘附在腸粘膜表面,從而防止它們的吸收。當SIgA缺乏時,抗原就可能大量侵入機體。

    (3)粘膜通透性改變帶有負電荷的多肽類,促進膜對大分子的吸收,初乳增加大分子的吸收可能由于這個原因。細胞內溶酶體受維生素A、輻射及內毒素影響,消化大分子的作用減低。過量飲酒,管飼要素膳食,增高腸內滲透壓,以及炎癥、潰瘍,都可能導致粘膜損傷,增加其通透性。嚴重的營養(yǎng)不良,可導致上皮細胞成熟緩慢,促進大分子的胞飲作用。這些都促使抗原侵入機體的機會增加。

    此外,胃酸缺少,胰腺分泌不足,蛋白酶缺乏等也都有一定影響。

    34.2.4 病人的敏感程度

    (1)抗體生成反應過度 這類病人受過敏原刺激后,血清IgE大幅度增高,超出正常人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

    (2)免疫缺陷食物過敏常繼發(fā)于選擇性免疫球蛋白缺陷,尤其是選擇性IgA缺陷。

    (3)生理效應系統(tǒng)功能改變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膽堿酯酶缺乏或組織胺酶缺乏時,機體對抗原接觸抗體后釋放的生物活性物質的反應增強,易于發(fā)生過敏反應。

    上述各種個體反應特性既受后天環(huán)境影響,也受先天遺傳控制。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