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管飼的成敗決定于膳食的選擇,投給途徑與方式的適當、病人的耐受性及并發(fā)癥的防治。胃內無論一次投給、間歇重力滴注或連續(xù)輸注,均應避免吸入呼吸道的危險。所以,每次投給前或連續(xù)輸注時每隔4~6h應檢查管端位置是否正確。投給時宜取坐位或半坐位,臥床病人床頭升高30~40°。此外,易于嘔吐的病人,于連續(xù)輸注時,每隔4~8h吸出胃內殘留,如體積為前1h輸注量的2倍以上,表示有胃潴留,應停止胃內輸注。
管飼的并發(fā)癥分為三方面:①機械的;②胃腸道的;③代謝的(表39-33)
39.11 監(jiān)測
接受管飼的病人,每日應記錄體重、熱量與蛋白質(或氮)及水份的攝入量與尿排出量。以便計算氮平衡及液體平衡。每周測定一次評定營養(yǎng)狀態(tài)的主要參數(shù)(肌酐/身高指數(shù)、三頭肌皮折厚度、臂肌圍及血漿蛋白等),并以日期為橫坐標,參數(shù)為縱坐標,繪出曲線,以了解治療的效果。圖下附每日的熱量攝入及氮平衡圖。
危重病人每8h測定一次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在開始的幾日內,每隔4h檢查尿糖與酮體,以期及時發(fā)現(xiàn)威脅生命的高滲性高血糖非酮病昏迷。在開始的第1周內,每隔2日測定血糖、血液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電解質。一俟攝入量穩(wěn)定后,每周一次。
39.12 經腸營養(yǎng)與腸外營養(yǎng)的比較
腸外營養(yǎng)由于營養(yǎng)素迂回胃腸道與肝的預處理而有代謝上的局限性,如易發(fā)生肝脂肪浸潤、氮利用效率不高與肝蛋白合成不足等。70年代以來很多作者觀察動物接受經腸營養(yǎng)與腸外營養(yǎng)的差別:如Daly等(1974)以大鼠接受腸外營養(yǎng)與經口營養(yǎng),結果二組體重的增加與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均無差別。Feldman等(1976)將近端小腸切除的犬分為二組,經口攝食組的氮平衡較佳,回腸腸腔擴大,粘膜增生及葡萄糖吸收增加。而腸外營養(yǎng)組則無增生與功能上的適應。以后,Eastwood等(1977)以家兔為實驗動物,得到相似的結果,即腸外營養(yǎng)組絨毛高度降低,粘膜腸腺的細胞增生降低。近年,King等(1983)將等熱量與等氮的TPN溶液分別經胃內置管、靜脈插管與門脈插管輸入,另以口飼正常膳的大鼠作為對照。結果發(fā)現(xiàn)口飼與胃內輸注的二組對維持體重與肝脂肪含量無差別,而靜脈輸注組的體重顯著降低、肝大及肝脂肪含量增加37%。在人體試驗方面,McArdle等(1981)將營養(yǎng)不良的病人分為二組,一組接受胃內喂養(yǎng)而另一接受腸外營養(yǎng)。結果二組10日內的累積氮平衡無差異。Bennegard等(1984)將相同的靜脈營養(yǎng)液以相同的速率輸注于正常人的胃內與靜脈內,結果兩組的能量利用、基質的氧化代謝及氮的分解代謝均無差別。所以,胃內喂養(yǎng)與腸外營養(yǎng)的營養(yǎng)素利用是相同的。
39.13 管飼營養(yǎng)的準則
良好的管飼必須遵守以下各點:
(1)開始管飼前,評定營養(yǎng)狀態(tài)及計算營養(yǎng)素需要量,決定投給途徑,方式與進度。
(2)以選用細孔徑喂養(yǎng)管為宜,確定管端位置,鼻孔外的喂養(yǎng)以倒“Y”形膠布條反復盤繞喂養(yǎng)管而固定于鼻梁一側或鼻梁上。
(3)盡量采用連續(xù)輸注,尤以鼻腸或空腸內喂養(yǎng)為然。
(4)如以較粗硬的橡皮管或塑料管作胃內輸注時,一次投給后與第二次投給前須觀察胃排空情況;連續(xù)輸注時每日觀察胃潴留4~8次。如以細孔徑軟管作胃內灌注時,事先應觀測胃排空情況。胃內殘留大于150ml時,示有胃潴留。腸內喂養(yǎng)不必觀察胃排空情況。
(5)輸注的膳食應從低濃度與低速率開始,經4~5日逐漸半至20~25%及100~125ml·h-1。中途遇有不耐受情況,回復至上次的濃度與速率,不必中止。
(6)必要時可以藥物控制腹瀉,避免應用能引進腹瀉的抗生素。
(7)胃內喂養(yǎng)應采取坐位、半坐位或床頭抬高30°的仰臥位以防止反流。輸畢維持這種位置30min。
(8)保持口腔清潔,鼓勵飲水,爭取活動。
39.14 計算實例
(1)能量計算 根據(jù)Harris-Benedict方程式計算BEE:
男:BEE=66+13.7W+5H-6.8A
女:BEE=665+9.6W+1.7H-4.7A
嬰兒:BEE=22.1+31W+1.16A
式中W為體重(kg)、H為身高(cm)及A為年齡(歲)。
將BEE乘以能量因素(energyfactor,EF)(表39-34),即實總能量消耗(rolalenergy expenditure,TEE)。
表39-34 不同情況下的EF
(2)蛋白質計算(表39-35)
表39-35 不同情況下的每日蛋白質需要量
(3)NPC/n 為保證外源蛋白質不作為能量基質而可用于體蛋白的合成,則必須提供適量的NPC。營養(yǎng)正常的健康人或營養(yǎng)不良的病人,其NPC/N為1260~1470/1;高代謝的病人為620/1;腎功衰竭的病人,為達到最大的PSA,NPC/N可高至3360/1(即1g氮需需要3360kJ,1g氮相當于6.25g蛋白質)。
NPC/N的計算如下:
NPC/N=糖類與脂肪的熱量/[蛋白質需要量(g)÷6.25]
在高度應激情況下,體內優(yōu)先代謝體蛋白作為能量。此時外源蛋白質需要量增加,而能量需要并不增加,所以NPC/N降為378~500/1。
(4)EFA的需要量 NPC的4%如為EFA(亞油酸)供應時,則可滿足EFA的需要,避免發(fā)生EFA缺乏癥。術后或高代謝的病人可能需要較多的EFA。
例如:某成年男性病人,81歲、身高183cm及體重75kg。接受小手術,求出能量與蛋白質的需要量及空腸內連續(xù)輸注的進度。
BEE=66+13.7×75+5×183-6.3×81=1474kcal(6191kJ)
EF=1.5~1.75(表39-33)
TEE=1474×1.5=2211kcal(9286kJ)
或1474×1.75=2580kcal(10836kJ)
TEE(平衡值)=2400kcal(10080kJ)
蛋白質需要量為1~1.5g·kg-1·d-1(75~112g·kg-1·d-1)
采用活力康6代[每袋100g及(1680kJ)]提供熱量及蛋白質需要量[分別為10000kJ及96g]。
開始時活力康配為15%,以50ml·h-1的速度持續(xù)輸注。以后,每隔12~24h的進度如下:
濃度15%、速率為75ml·h-1;
濃度15%、速率為75~100ml·h-1;
濃度20%、速率為75~100ml·h-1;
濃度20%、速率為100~125ml·h-1;
濃度25%、速率為100~125ml·h-1。
39.15 家庭(行動)經腸營養(yǎng)
需要長期管飼的病人,應于出院前會同家屬一人,由營養(yǎng)支持小組成員加以訓練,內容包括膳食的選擇、配制、保存、投給方法及并發(fā)癥預防與處理方法等。時間約3~6h并加示范。以后的家庭隨訪,對協(xié)助病人的營養(yǎng)恢復或維持亦為重要。
家庭經腸營養(yǎng)的優(yōu)點:病人有機會參加家庭活動、與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及節(jié)省住院費用與時間。
多數(shù)病人出院后的經腸營養(yǎng)只須給以維持量,但有時經過營養(yǎng)評定,營養(yǎng)素的需要量應加以調整。需要增加糖類、蛋白質及(或)脂肪的膳食,可采用組件膳食。國內有關生化制藥廠有麥芽糊精(maltodextrin)、低聚糖大豆蛋白水解物與分離大豆蛋白及45%乳化脂肪(4.2kJ·ml-1)分別作為三大營養(yǎng)素的組件,用以增加膳食的熱量及(或)蛋白質,乳化脂肪尚可提供EFA。
近年,Adams等(1984)對家庭經腸營養(yǎng)的計劃準則有詳細說明,參閱文獻16,其他參見近期的報道(文獻22)。采用攜帶式輸注泵可進行行動經腸營養(yǎng),Kein等(1981)有詳細介紹,參見文獻17,其他參見文獻18。
39.16 結語
經腸營養(yǎng)的重新發(fā)展已近20年。目前,由于膳食制備、輸注系統(tǒng)(包括喂養(yǎng)管)、生理作用、臨床應用、造口術的改進以及家庭經腸營養(yǎng)的應用等方面均有很多進展。在營養(yǎng)支持上的地位,經腸營養(yǎng)與TPN同樣重要,其效果亦與TPN相似。且更具符合生理狀態(tài)、費用節(jié)省、護理較簡及使用安全的優(yōu)點。此外,對胃腸道功能與結構的恢復,更為TPN所不及。所以,營養(yǎng)支持的原則是“只要胃腸道允許,應盡量采用經腸營養(yǎng)”。在胃腸功能較為欠佳時,采用要素膳;否則采用以整蛋白為氮源的非要素膳。利用組件或在固定組成的膳食中加入組件,可以配制適合不同需要的膳食。
《普濟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侗静菥V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管飼的成敗決定于膳食的選擇,投給途徑與方式的適當、病人的耐受性及并發(fā)癥的防治。胃內無論一次投給、間歇重力滴注或連續(xù)輸注,均應避免吸入呼吸道的危險。所以,每次投給前或連續(xù)輸注時每隔4~6h應檢查管端位置是否正確。投給時宜取坐位或半坐位,臥床病人床頭升高30~40°。此外,易于嘔吐的病人,于連續(xù)輸注時,每隔4~8h吸出胃內殘留,如體積為前1h輸注量的2倍以上,表示有胃潴留,應停止胃內輸注。
管飼的并發(fā)癥分為三方面:①機械的;②胃腸道的;③代謝的(表39-33)
39.11 監(jiān)測
接受管飼的病人,每日應記錄體重、熱量與蛋白質(或氮)及水份的攝入量與尿排出量。以便計算氮平衡及液體平衡。每周測定一次評定營養(yǎng)狀態(tài)的主要參數(shù)(肌酐/身高指數(shù)、三頭肌皮折厚度、臂肌圍及血漿蛋白等),并以日期為橫坐標,參數(shù)為縱坐標,繪出曲線,以了解治療的效果。圖下附每日的熱量攝入及氮平衡圖。
危重病人每8h測定一次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在開始的幾日內,每隔4h檢查尿糖與酮體,以期及時發(fā)現(xiàn)威脅生命的高滲性高血糖非酮病昏迷。在開始的第1周內,每隔2日測定血糖、血液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清電解質。一俟攝入量穩(wěn)定后,每周一次。
39.12 經腸營養(yǎng)與腸外營養(yǎng)的比較
腸外營養(yǎng)由于營養(yǎng)素迂回胃腸道與肝的預處理而有代謝上的局限性,如易發(fā)生肝脂肪浸潤、氮利用效率不高與肝蛋白合成不足等。70年代以來很多作者觀察動物接受經腸營養(yǎng)與腸外營養(yǎng)的差別:如Daly等(1974)以大鼠接受腸外營養(yǎng)與經口營養(yǎng),結果二組體重的增加與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均無差別。Feldman等(1976)將近端小腸切除的犬分為二組,經口攝食組的氮平衡較佳,回腸腸腔擴大,粘膜增生及葡萄糖吸收增加。而腸外營養(yǎng)組則無增生與功能上的適應。以后,Eastwood等(1977)以家兔為實驗動物,得到相似的結果,即腸外營養(yǎng)組絨毛高度降低,粘膜腸腺的細胞增生降低。近年,King等(1983)將等熱量與等氮的TPN溶液分別經胃內置管、靜脈插管與門脈插管輸入,另以口飼正常膳的大鼠作為對照。結果發(fā)現(xiàn)口飼與胃內輸注的二組對維持體重與肝脂肪含量無差別,而靜脈輸注組的體重顯著降低、肝大及肝脂肪含量增加37%。在人體試驗方面,McArdle等(1981)將營養(yǎng)不良的病人分為二組,一組接受胃內喂養(yǎng)而另一接受腸外營養(yǎng)。結果二組10日內的累積氮平衡無差異。Bennegard等(1984)將相同的靜脈營養(yǎng)液以相同的速率輸注于正常人的胃內與靜脈內,結果兩組的能量利用、基質的氧化代謝及氮的分解代謝均無差別。所以,胃內喂養(yǎng)與腸外營養(yǎng)的營養(yǎng)素利用是相同的。
39.13 管飼營養(yǎng)的準則
良好的管飼必須遵守以下各點:
(1)開始管飼前,評定營養(yǎng)狀態(tài)及計算營養(yǎng)素需要量,決定投給途徑,方式與進度。
(2)以選用細孔徑喂養(yǎng)管為宜,確定管端位置,鼻孔外的喂養(yǎng)以倒“Y”形膠布條反復盤繞喂養(yǎng)管而固定于鼻梁一側或鼻梁上。
(3)盡量采用連續(xù)輸注,尤以鼻腸或空腸內喂養(yǎng)為然。
(4)如以較粗硬的橡皮管或塑料管作胃內輸注時,一次投給后與第二次投給前須觀察胃排空情況;連續(xù)輸注時每日觀察胃潴留4~8次。如以細孔徑軟管作胃內灌注時,事先應觀測胃排空情況。胃內殘留大于150ml時,示有胃潴留。腸內喂養(yǎng)不必觀察胃排空情況。
(5)輸注的膳食應從低濃度與低速率開始,經4~5日逐漸半至20~25%及100~125ml·h-1。中途遇有不耐受情況,回復至上次的濃度與速率,不必中止。
(6)必要時可以藥物控制腹瀉,避免應用能引進腹瀉的抗生素。
(7)胃內喂養(yǎng)應采取坐位、半坐位或床頭抬高30°的仰臥位以防止反流。輸畢維持這種位置30min。
(8)保持口腔清潔,鼓勵飲水,爭取活動。
39.14 計算實例
(1)能量計算 根據(jù)Harris-Benedict方程式計算BEE:
男:BEE=66+13.7W+5H-6.8A
女:BEE=665+9.6W+1.7H-4.7A
嬰兒:BEE=22.1+31W+1.16A
式中W為體重(kg)、H為身高(cm)及A為年齡(歲)。
將BEE乘以能量因素(energyfactor,EF)(表39-34),即實總能量消耗(rolalenergy expenditure,TEE)。
表39-34 不同情況下的EF
情況EF基本維持、無應激1.2~1.3常規(guī)手術、小手術、腫瘤(無治療)1.5~1.75大手術、重膿毒病、腫瘤(單一治療)1.5~2.0三度燒傷、重腫瘤(多種治療)1.75~2.0(2)蛋白質計算(表39-35)
表39-35 不同情況下的每日蛋白質需要量
情況需要量(g·kg-1)正常狀態(tài)、無應激0.5~1.0中度蛋白質缺乏、傷口需要修復1.5~2.0嚴重蛋白質缺乏(重創(chuàng)傷、膿毒病)2.0~2.5燒傷2.0~4.0(3)NPC/n 為保證外源蛋白質不作為能量基質而可用于體蛋白的合成,則必須提供適量的NPC。營養(yǎng)正常的健康人或營養(yǎng)不良的病人,其NPC/N為1260~1470/1;高代謝的病人為620/1;腎功衰竭的病人,為達到最大的PSA,NPC/N可高至3360/1(即1g氮需需要3360kJ,1g氮相當于6.25g蛋白質)。
NPC/N的計算如下:
NPC/N=糖類與脂肪的熱量/[蛋白質需要量(g)÷6.25]
在高度應激情況下,體內優(yōu)先代謝體蛋白作為能量。此時外源蛋白質需要量增加,而能量需要并不增加,所以NPC/N降為378~500/1。
(4)EFA的需要量 NPC的4%如為EFA(亞油酸)供應時,則可滿足EFA的需要,避免發(fā)生EFA缺乏癥。術后或高代謝的病人可能需要較多的EFA。
例如:某成年男性病人,81歲、身高183cm及體重75kg。接受小手術,求出能量與蛋白質的需要量及空腸內連續(xù)輸注的進度。
BEE=66+13.7×75+5×183-6.3×81=1474kcal(6191kJ)
EF=1.5~1.75(表39-33)
TEE=1474×1.5=2211kcal(9286kJ)
或1474×1.75=2580kcal(10836kJ)
TEE(平衡值)=2400kcal(10080kJ)
蛋白質需要量為1~1.5g·kg-1·d-1(75~112g·kg-1·d-1)
采用活力康6代[每袋100g及(1680kJ)]提供熱量及蛋白質需要量[分別為10000kJ及96g]。
開始時活力康配為15%,以50ml·h-1的速度持續(xù)輸注。以后,每隔12~24h的進度如下:
濃度15%、速率為75ml·h-1;
濃度15%、速率為75~100ml·h-1;
濃度20%、速率為75~100ml·h-1;
濃度20%、速率為100~125ml·h-1;
濃度25%、速率為100~125ml·h-1。
39.15 家庭(行動)經腸營養(yǎng)
需要長期管飼的病人,應于出院前會同家屬一人,由營養(yǎng)支持小組成員加以訓練,內容包括膳食的選擇、配制、保存、投給方法及并發(fā)癥預防與處理方法等。時間約3~6h并加示范。以后的家庭隨訪,對協(xié)助病人的營養(yǎng)恢復或維持亦為重要。
家庭經腸營養(yǎng)的優(yōu)點:病人有機會參加家庭活動、與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及節(jié)省住院費用與時間。
多數(shù)病人出院后的經腸營養(yǎng)只須給以維持量,但有時經過營養(yǎng)評定,營養(yǎng)素的需要量應加以調整。需要增加糖類、蛋白質及(或)脂肪的膳食,可采用組件膳食。國內有關生化制藥廠有麥芽糊精(maltodextrin)、低聚糖大豆蛋白水解物與分離大豆蛋白及45%乳化脂肪(4.2kJ·ml-1)分別作為三大營養(yǎng)素的組件,用以增加膳食的熱量及(或)蛋白質,乳化脂肪尚可提供EFA。
近年,Adams等(1984)對家庭經腸營養(yǎng)的計劃準則有詳細說明,參閱文獻16,其他參見近期的報道(文獻22)。采用攜帶式輸注泵可進行行動經腸營養(yǎng),Kein等(1981)有詳細介紹,參見文獻17,其他參見文獻18。
39.16 結語
經腸營養(yǎng)的重新發(fā)展已近20年。目前,由于膳食制備、輸注系統(tǒng)(包括喂養(yǎng)管)、生理作用、臨床應用、造口術的改進以及家庭經腸營養(yǎng)的應用等方面均有很多進展。在營養(yǎng)支持上的地位,經腸營養(yǎng)與TPN同樣重要,其效果亦與TPN相似。且更具符合生理狀態(tài)、費用節(jié)省、護理較簡及使用安全的優(yōu)點。此外,對胃腸道功能與結構的恢復,更為TPN所不及。所以,營養(yǎng)支持的原則是“只要胃腸道允許,應盡量采用經腸營養(yǎng)”。在胃腸功能較為欠佳時,采用要素膳;否則采用以整蛋白為氮源的非要素膳。利用組件或在固定組成的膳食中加入組件,可以配制適合不同需要的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