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證實驗錄》 陰虛血熱證其二

    張某,45歲,忻口村人。素患心動悸、脈沉結(jié)。近時崩時漏,已歷時一月,色鮮質(zhì)黏,腹不脹痛,面色皓白,兩顴發(fā)紅,紅赤之處,血絲根根可數(shù)。腰膝酸軟,體倦頭暈,飲食尚可,二便正常。或言虛,用人參歸脾補之;或言瘀,用桃、紅、三七逐之。藥證不合,血總不得歸經(jīng)。

    脈癥分析:言其虛,血非淡紅清稀,且不自汗,不氣短,顯非陽氣虛弱;言其瘀,少腹不痛,更無壓痛,舌不暗,脈不澀,一無宿瘀之蛛絲馬跡。今血色鮮紅質(zhì)黏,‘心煩少寐,顴赤舌紅,口苦口臭,六脈細(xì)數(shù),顯屬陰虛血熱。

    逼血妄行。治宜滋陰清熱,涼血止血。擬:

    黃芩炭10g 生地15g 白芍15g 阿膠10g 龜板15g 川斷15g 龍牡各30g 二劑

    二診:藥后血止,第三日復(fù)見紅少許。燎原大火已熄。

    僅遺星星之火,治法不變。

    原方加旱蓮草15g ,仙鶴草15g ,三劑。

    三診:血已歸經(jīng),惟腰脊酸痛,舌尖紅,脈細(xì)數(shù)。仍屬腎陰虛損證也。擬知柏地黃丸30粒,一日2次,一次1粒。

更多中醫(yī)書籍